(薛宇飞)近日,由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主办的“人工智能心理学与算法伦理”研讨会在清华科技园举行。研讨会上,武汉大学信管学院副研究员赵靓指出,社会心理学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近些年倡导的事情,为响应号召,他们尝试将人工智能与社会心理服务结合起来,进行相关探索研究。他们所做的服务,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智能心理分析,辅助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或者心理医生做分析。

武汉大学信管学院副研究员赵靓。来源:受访者供图

首先,该研究要进行智能心理分析。一个是针对个体,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个体的负面情绪和心理状态,促进正向发展。这方面,是通过大数据进行个体心理压力分析,包括压力感知、预测,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预警。根据数据统计发现,80%的人会选择将社交网络当做分享自我、记录生活的渠道,通过社交网络的数据可以了解用户的心理状态,追踪心理轨迹,帮助进行压力分析。

“我们想通过社交网络的历史数据,去感知个体心理压力的状态,这主要是采用自然语言的处理以及基于概率的一些行为分析,再加上有监督的学习算法,去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赵靓表示,他们对非结构化的社交网络文本、行为数据进行定义,并且抽取压力相关的特征,形成高维特征矩阵,然后送到学习算法里得到压力,这相当于很普遍的一个机器学习的研究范式。

目前很多深度学习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的,但她觉得,将人工智能与心理学或者社会科学的问题关联起来时,应该是“专家知识+数据驱动”的模式,就上述研究而言,需要专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压力特征定义,这样的构建就是自上而下的过程。

至于数据,则是定量地把特征抽取出来,然后进行量化,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压力特征空间,主要是从发文内容、行为等能够看出来,比如,在内容方面,通过自然语言的处理、语义的分析,去理解在文本语义要表达的强度及出现负面情绪的比例。行为方面,比如,微博是原创还是转发,发文时间是否异常,是假期还是工作日,早晨还是晚上等等。

“在没有采纳用户其他的隐私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完全开放的微博数据,我们进行了四种类型的压力分析,以及对每一种压力类型做了没有压力、弱、中、强四个级别,在这样比较细颗粒度的监测、安全的范围内进行心理分析,并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她称,他们还对定义的压力特征进行一定的检测,压力检测的结果在信息增益上是有效的,并且得出来的结论,即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跟他们的直觉相符。

除了个体,赵靓的研究也面向了群体层面,它更多的是对社会文化安全与道德的检测。不过,群体分析不需要那么复杂的人工智能模型,而是通过心理学专业的词表,在不同维度下采用自然语言处理,借助统计的方式得到更加宏观的结论。

他们以2020年的疫情为研究对象,观察疫情是否对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产生影响。结果是,疫情提升了集体主义倾向,而且这种情绪非常稳定。道德动机上,亲社会倾向也显著提升,这与集体主义倾向上升是相近的,说明“集体主义文化很安全,道德没有滑坡。”

赵靓指出,人工智能的技术帮助人们以一种数据的方式,来理解更加宏观的社会心理文化上面的变化。做这种应用服务时,除了心理分析、上层应用,还需要底层的通用技术进行支持,才能保证可用性或者可持续发展。此外,信息分析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心理学也做了很多努力和研究,应该尽量把这些知识用起来,而不只是单纯通过数据,扔到深度学习的模型里面。

“如果把专家的知识和数据及技术本身的优点结合起来,可能是更好的探索,可以整合多元、多模态的大数据,做社会文化心理的监测服务,可以助力社会治理,提供各种政策建议。”她最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