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GDP达1.48万亿的南京,新市长人选落定。


  据江苏“南京人大”消息,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6月29日决定,接受韩立明辞去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职务,任命夏心旻为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理市长。


  在此之前,夏心旻已出任南京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并兼任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主任。



  6月25日,2021南京创新周闭幕大会现场,夏心旻致辞 图片来源:南京发布


  今年以来,南京党政一把手已两度调整:2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任江苏省委副书记;4月,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接棒,出任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夏心旻现年56岁,履新南京前系扬州市委书记,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江苏干部。主政扬州伊始,他曾就“新官三把火怎么烧”表态称,科创名城是扬州城市发展的主航道毋庸置疑,“我不是来翻篇的,而是来‘加温’的。”


  跨江而来,夏心旻又将如何给南京“加温”?更令外界期待的是,在南京都市圈建设框架下,说了多年的宁镇扬一体化是否将开启崭新一页?


  01


  公开资料显示,夏心旻出生于1965年5月,江苏盐城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


  他曾在淮安市工作逾20年,从洪泽县(已改为区)物价局一名价检员做起,历任淮安市淮阴区委书记、楚州区委书记等职。


  2006年12月,夏心旻进入江苏省直机关工作,任江苏省统计局副局长,2014年5月升任省统计局局长。


  在国家统计局机关刊物《中国统计》2014年9月的一篇对话访谈中,夏心旻坦言,8年前的开头很难,“从地方党委政府到业务部门,工作内容、方式都不一样,角色转换是我最大的压力。”



  负责经济大省江苏的统计工作,彼时的夏心旻认为,应该跟上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新形势新要求,统计工作自身要发展、统计改革要进步、统计方法要创新,大量的事情要一件一件去推动。


  “好在江苏的统计工作环境不错,我要求自己尽最大努力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能够跟大家一起把统计工作做好。”夏心旻说。


  2016年2月,夏心旻离开统计系统,转任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明确为正厅级。


  两年后,2018年4月,他接替张爱军(现任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出任扬州市代市长、市长,次年12月底接班谢正义(现任江苏省国信集团董事长)任扬州市委书记,直至此番履新南京。


  0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从代市长到市长,再到书记,在扬州的三年多时间,夏心旻的施政风格愈发为外界熟知。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2019年1月当选市长时,他曾借用欧阳修的诗句自勉:


  “平山堂是扬州的文化高度,因为这里有六一居士欧阳修贤守清风的精神。为此,我去过多次平山堂,也拜读了欧阳修的一些诗文,我印象最深的是欧阳修自勉的一句诗句,‘早起前山路正长’,意思是前面的山路还很长,我们要早起赶路,起得慢,路就赶不上了,就会耽搁下来。”


  夏心旻说,我们身处奋发奋进、追梦逐梦的新时代,扬州更需要有一种 “早起赶路”的劲头,只争朝夕。在新年的开始,就要从早紧起,从早抓起,一刻也不能耽误。“ 当选市长以后,我想我要做一名为我们扬州服务、为我们扬州人民服务的起早的赶路人、追梦人。”


  2020年1月3日,扬州举行市委七届九次全会,这也是夏心旻任扬州市委书记后的第一次正式亮相,会上他以多次脱稿演讲表达了今后为官一方的施政态度。


  夏心旻一直强调,慢生活是扬州城市的一个符号,但是慢节奏绝不能成为扬州干部和城市发展速度的标签。


  去年4月,江苏面向全省发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比学赶超”,第二天,扬州市委市政府即召开全市服务高质量发展作风建设大会,灵魂发问“全省都在比学赶超,我们怎么办?”


  历史上的扬州曾创造了三次辉煌,“兴盛于汉、鼎盛于唐、繁盛于清”,但如今,它不仅在江苏省内排位中下游,更面临“标兵更快、追兵逼近”的局面,紧迫感、危机感不言而喻。


  作为地方主官,夏心旻要求全体扬州干部比出干劲、学出本领、赶出实效、超出预期。特别是聚焦“六稳”“六保”,在市内组织“擂台赛”,比发展、比贡献;瞄准先进地区开展“对标赛”,争进位、创优秀。


  “希望在这种‘比学赶超’中,推动我们的城市一步一个脚印向再次辉煌的目标迈进。”他说。


  03



  图片来源:摄图网


  夏心旻曾表示,在他心目中,扬州发展的“第四次辉煌”,是成为一座“能文能武、能慢能快、能近能远”的城市。


  “能文能武”,就是要在继续发扬扬州深厚文化底蕴优势的同时,锚定新兴科创之城建设不放松,创造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产业。


  “能慢能快”,就是在扬州既能享受慢生活,赏美景、尝美食、寻找诗和远方,也能聚集大量的年轻人来创业创新,在发展上先一拍、快节奏。


  “能近能远”,就是通过交通区位的改善,拉近扬州跟大城市、跟世界的距离,融入长三角、融入全球化,同时保持良好生态、远离大城市的喧嚣,成为一方生态净土。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夏心旻认为,首先要做好产业文章,唯有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全力打造新兴科创之城。这一点,与南京“创新名城”建设高度一致。


  公开报道显示,夏心旻历来重视产业问题,强调扬州要形成强劲的产业吸引吸附力。


  他表示,交通枢纽的位置不会自然地让扬州变成经济枢纽,如果没有产业的发展,只能“酒肉穿肠过”,不但不能集聚资源要素,扬州的一些优势资源反而容易被虹吸。


  因此,国家战略要真正落地,最终还得靠自己,如果抓不住、抓不好,就可能丧失大好机会。


  夏心旻还比喻说,如果把长三角看成一个高原,成不了高原、高峰,就会成为谷底或者洼地;如果不能领跑、并跑,就会被别人拖着跑。因此,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发挥特色、找准定位,不断提升城市的性价比、竞争力。


  有意思的是,在“高手如林”的长三角,大大小小的“圈”和“角”正在重新定位,寄望重塑比较优势。


  去年7月,宁镇扬党政联席会议在南京召开。当地媒体称“这是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理念自2002年提出以来,三地融合突破力度最大的一次。”



  宁镇扬大都市区总体空间格局


  图片来源:新华日报


  彼时,夏心旻表示,扬州将坚持在长三角一体化和宁镇扬一体化中定位和谋划发展,助力南京提高首位度,与南京、镇江一道把宁镇扬这个“小三角”打造成更加坚固的“铁三角”、更高质量的“金三角”、更具创新特色的“智三角”。


  如今,角色变化之后,夏心旻将助力南京提高首位度?唇齿相依的宁镇扬又将打造出一个什么样的“小三角”?新的开始,重在落实。


  记者|余蕊均


  编辑|杨欢 何小桃 杜恒峰 肖勇 王嘉琦


  校对|卢祥勇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