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编辑 杨欢
距天府广场正南25公里的兴隆湖畔,一座“科学城”早已拔地而起,一个“都市圈”构想由此加速展开。
“我们办公室一扭头就能看到兴隆湖。这是四川最好的地方。”此前在北京举行的一场都市圈专题研讨会上,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尹宏向全场发出邀请,希望能有更多人感知到“成德眉资”的存在。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此背景下,四川明确表示要把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和支撑性工程。
一年来,成德眉资四市动作频频,可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联系得更紧密、走动得更频繁。在此基础上,“成都都市圈”被正式写入多份省市重要文件,定性表述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从定量目标看,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力争区域内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这就意味着,成德眉资这个“圈”未来5年需“增值”1万亿左右,集聚更多经济和人口。
在近期公布的地方“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四川表示,要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促进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成都也表示,要推动形成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新格局,实现由行政区视角下的“一城独大”演进至都市圈视野下的一体发展。
方向既定,关键在实施。双城经济圈西侧究竟将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分量的“极核”?
“同城化办”实体运行
任何区域发展都离不开工作机制,“谁来做、怎么做”往往对各项工作的运转效能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下好先手棋”,四川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公开报道显示,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为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领导小组副组长分别由一名副省长、成都市市长以及德阳、眉山、资阳三地市委书记担任。
《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获悉,该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决策同城化发展规划、工作重点、重大举措,确保规划统一、政策协同、机制高效、项目落地”。
作为该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四川省同城化办”已于2020年7月27日正式揭牌。尽管地图上搜索仍显示为“天府科学城山地公园”,但并不影响其开展“常态化运作、实体化运行”。
从人员构成看,四川省同城化办主任由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瑞武担任,同时配备成都市正局级干部、副局级干部各1名,内设5个工作组,成德眉资四市选派骨干力量集中办公,大多来自各地同城化牵头部门和交通、规划等部门。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土地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董祚继看来,“四川省同城化办”是在四川省委领导下设立的办事机构,有足够的权威性,相较其他“只具有联络作用”的区域发展办公室,能在更高层次发挥协调作用。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董祚继日前受邀到四川省同城化办做专题讲座,他从成德眉资同城化路径的空间视角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国土空间治理面临的矛盾,需要通过空间重塑和自然赋值来化解。”
值得注意的是,实体运行的四川省同城化办不仅积极引入“外援”借智借脑,更不忘走出去主动发声,提升“成德眉资”在全国经济版图上的显示度和关注度。
用尹宏的话说,随着长三角等先行地区和先发地区的同城化探索,“同城化”的发展模式已得到了充分肯定。接下来的工作重点,首先就是要提升同城化的话语权。
加快交通“同城同网”
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汤继强看来,过去一年,成德眉资同城化推进“非常给力”,作为深度介入者,他明显感到四座城市都在为之努力,“认识上达到高度一致,重视程度也是空前,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干劲和冲劲。”
四川省同城化办一位工作组组长坦言,过去大家每每说起“成德眉资同城化”,并没有太多直观感受,而刚刚过去的2020年,往来交通是肉眼可见地更快更方便了——这位组长来自资阳市交通局。
一个进展是,2020年12月31日24时,成资渝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作为首条直连天府新区和两江新区两大国家级新区的高速公路,进一步缩短了成资之间的时空距离,高速1小时可达。
与此同时,通过利用既有国铁线路深入推进动车公交化运营,“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成形。据统计,目前都市圈动车日开行对数达到107.5对(成都与德眉资分别为48、40、19.5对),是公交化运营前的2.8倍;日均客流量达到3.8万余人次,为公交化运营前的3.5倍。
当然,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成德眉资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交通“补短板”仍需马不停蹄。
目前,成资市域铁路S3线已动工开建,成眉S5线、成德S11线也在加紧推进前期工作。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在2020年7月27日举行的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成德眉资四市共同与省铁投签署成都外环铁路合作共建协议。
全长约450公里的外环铁路,计划采用200~250km/h速度标准,把四座城市的地域连接起来、交流密切起来、经济拉动起来。
根据《成德眉资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3年内将实施104个项目,除加快前期15个项目以外,还计划投资2093.4亿元,用于32个续建项目和57个新开工项目。
大手笔加码交通设施,既是前车之鉴,更是经验之谈。四川希望用3年时间建成一批重大功能性支撑项目,交通“同城同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支撑成都都市圈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交界地带寻求突破
道路是基础,经济联系决定着“都市圈”的向心力。在川版同城化实现路径上,“三区三带”被视为推动现代产业协作共兴的重要载体——
以成都国际铁路港大港区联动德阳,发展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以天府新区联动眉山,加强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产业协同,拓展金融、商贸、科教等领域合作,共建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带。以成都东部新区联动资阳,推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一区两片”建设,共建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一年探索,推动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有一点破局的意思了。”四川省同城化办公服生态组组长王晓芬感慨说。
一个典型案例是,成都彭州敖平镇和德阳什邡马井镇正在携手建设的“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敖平镇和马井镇原本在地图上就交融相错,站在田间地头很难分辨哪一块地属于谁。同时,两地主要经济作物都是“川芎”(一种中药材),过去常常因为价格问题发生摩擦,无序竞争大大损害了种植户的收益。
基于融合发展的理念,双方希望共建产业园区,合力打响一个川芎品牌,发挥各自优势,掌握更大的市场定价权,形成更多“1+1>2”的效果。
王晓芬表示,类似情况在乡镇一级并非个例,能不能以项目为单位统一上报、规划、实施,而不再以传统的行政区为单位?在她看来,如果能尽快从基层项目上“撕开口子”实现突破,后续“以点带面”将更容易推进。
事实上,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一直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要义,备受瞩目。四川省同城化办专职副主任韩丽丽透露,写入成都“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并非特定物理空间,其核心任务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经过一年探索,我们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看到,虽然签了不少框架协议,落地实施仍然存在一些障碍,未来要全力推进这项工作。”她笃定道,体制机制创新最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