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8.9平方米;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8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城市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城市数量达687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1万平方公里。乡村面貌发生巨变,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不断增强,从建筑大国迈向建筑强国。2020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2%,为全社会提供了超过5000万个就业岗位。

   帮助超2亿困难群众实现安居

  据王蒙徽介绍,从1994年国务院决定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到2007年,全国共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1000多万套。2008年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全国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7800多万套,有2200多万困难群众取得了住房补贴。这些措施累计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实现了安居。

  近年来,我国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这三类保障房面向的群体有何不同?王蒙徽表示,公租房主要是为了解决城镇住房和收入双困家庭。目前,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已经做到应保尽保。保障性租赁住房重点要解决人口净流入的重点城市,主要是大中城市,特别是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正在抓紧推进。共有产权住房主要是帮助有一定经济实力,但买不起房的居民能够尽快改善居住条件。

  王蒙徽表示,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二是关于准入、使用、退出、运营管理机制。“十四五”期间,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问题

  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城市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靠租房来解决住的问题。由于上述群体工作年限短,收入相对较少,购房和付租金能力比较弱。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得到社会普遍关注。  

  住建部副部长倪虹表示,住建部和有关部门从2019年开始在全国13个城市开展试点工作,同时在人口流入较多大城市开展了发展共有产权试点工作。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问题开出“药方”。

  《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在制度设计上突出了针对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市场化,重点是五项基础制度和六个方面的支持政策。

  具体来看,五项制度包括:一是针对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特点,明确保障标准,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的市场租赁住房租金,即小户型、低租金。准入条件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情况设定。二是坚持供需匹配。三是明确地方责任。四是赋予城市人民政府更多自主权,可以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闲置房屋等建设,采取新建、改建、改造、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房源。五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六项政策包括:一是完善了土地政策;二是简化了审批流程;三是中央将对符合规定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任务给予一定补助;四是降低有关税费;五是对于改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执行民用水电气价格;六是加强金融支持。

  倪虹表示,解决青年人、新市民住房问题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政府应该下决心、下力气解决好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下一步,要重点抓好政策落实,真正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让新市民和青年人能早日改善居住条件。

   建立人房地钱四位一体联动新机制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倪虹表示,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住建部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这也是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根本遵循。以此为出发点,不断地扎紧房地产市场调控制度的笼子,特别是在防止“炒”方面,切实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

  二是落实城市主体责任。督促城市政府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人、房、地、钱四位一体的联动新机制,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同时,建立了监测预警和评价考核新机制,常态化开展月度监测、季度评价、年度考核,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

  倪虹表示,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决策部署是精准的、有效的。下一步,住建部将继续全面落实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事关房地产市场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据倪虹介绍,2019年,住建部会同6个部门开展了房地产租赁中介机构乱象专项整治,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受利益驱使,个别房地产市场主体还是铤而走险,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近期,住建部会同8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力图通过三年时间,实现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监管制度不断健全,监管信息系统基本建立,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群众信访投诉量显著下降。

  倪虹具体谈到,一是坚持聚焦问题,重点整治。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房屋租赁、物业服务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和社会关注度高的突出问题是此次整治重点。二是坚持群众参与,开门整治。以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群众广泛参与,定期公布整治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三是坚持齐抓共管,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加强协同配合,整合资源利用,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提高房地产市场秩序综合整治能力。四是坚持标本兼治,长效整治。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信息化等手段,既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又注重完善体制和机制,从源头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据悉,目前各地已开始行动。其中,海南省检查了711个房地产项目,涉及开发企业552家、中介752家,已责令企业、中介机构整改的有205家、约谈222家、停业整顿59家、通报40家。广东通报75家企业,包括24家开发企业、30家中介企业、21家物业企业。深圳市对“深房理”案件一查到底,对违规违法的嫌疑人依法作出刑事拘留处理。

   严格控制大拆大建、不搞政绩工程

  今年8月初,住建部就《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要求严格控制大拆大建,坚持留改拆并举。  

  住建部副部长黄艳表示,目前多地出台了城市更新政策、机制,谋划了不少推动城市更新落地的项目。但同时,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有悖初衷的苗头,比如开始计划大规模拆除旧城旧区,有的地方还发生了大规模砍老树现象。她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由过去大规模的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城市更新的内涵是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以及品质提升。”

  如何进一步理解城市更新的内涵?黄艳表示,首先要划出城市更新重要底线。一是要控制大规模拆除。在老城区中,除了违法建筑和经过专业机构鉴定为危房的,不能够大规模、成片、集中地拆除现有建筑。二是控制大规模增建。三是尊重居民意愿。不大规模异地拆迁,支持就地就近安置,鼓励房屋所有者、使用人参与城市更新,用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家园的模式来推动城市更新。四是控制住房租金涨幅。有些地方大拆大建后,给群众租房带来困难,要降低市民尤其是低收入困难群体租房成本。

  其次,要保留城市记忆。尽量保留、改造、利用既有建筑,不随意移迁拆除已经认定的历史建筑、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鼓励采用“绣花功夫”来织补、修补、更新,保持老城区格局和肌理,坚持低影响的更新建设模式,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特色风貌。

  再次,稳妥推进城市更新。主要是要加强统筹谋划,坚持城市体检评估先行,不增加地方隐性债务,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要推动由过去的单一“开发方式”转向“经营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更新。不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要更注重补短板、惠民生的里子工程。统筹地上地下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安全和韧性。在社区层面,还要注重补齐设施和服务短板,建设完整的居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