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2021中关村(000931,股吧)论坛平行论坛之“金融科技论坛”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召开。本场论坛以“数字经济下的金融科技治理”为主题,聚集全球行业大咖、技术新锐、产业界领袖进行多维度研讨,旨在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助力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

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林抚生、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原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林晨、北京金控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范文仲在论坛上探讨了金融行业与数字化的交集融合、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变革与挑战、 金融科技如何有效治理等话题。

弥补传统金融风险监测的滞后性

数字化进程和金融行业天然产生交集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会上获悉,2020年,金融业占北京市经济的比重达到20%,成为首都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首都金融科技工作快速有序推进,产业集聚和创新引领效应已经形成,示范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在2020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排名中,北京列全球第一。

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林抚生在论坛上表示,“十四五”期间,北京将以发展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为契机,深入挖掘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双重优势,突出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监管科技等重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

“数据已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指出,从时间序列来看,数字化对供给方式的影响是不可逆的,长期的,甚至是跳跃式的,而不是渐进式的。

“数据的本质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有效识别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二是通过实时观测解决道德风险问题。”陆磊说,从这个角度上讲,数字化进程和金融行业天然产生交集。监管科技的运用或者数字化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金融风险监测的滞后性等问题。

在金融信贷发展过程中,风控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收集客户的征信信息、财务信息等硬信息。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林晨指出,如果这类硬信息不够充足,就需要关注软信息,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以及自控力等。“金融科技的讲法就是能够通过量化手段把一些软信息转化为硬信息。很多有数据优势的企业的确实有更高的信息差和更低的不良比。”

数字化给实体经济带来机遇

对金融业更多意味着适应变革

不过,数字化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业所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陆磊表示,从横截面上来看,数字化对实体经济各行业的业态、盈利模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均产生革命性影响,是机遇。而对于金融业来说,更多意味着要适应这个区域,并且做出必要的变革。

“ 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数字稳定币,数字稳定币基于分布式账户等脱离传统金融中介的交易模式,及其匿名性特征,将对当前建立在银行中心化基础上的框架形成严峻挑战。对于当前监管当局的冲击和未来一段时间监管框架的重新构建是革命性影响,还可能形成系统重要性,甚至影响金融稳定。全球央行最后贷款职能以及银行支付体系和清算等基础设施都可能面临新的时代要求,必将发生必要的变革。”陆磊说。

科技企业参与金融也有一些弊端。林晨以联合贷和助贷为例,“科技企业只提供信贷评估和风险管理而不承担相应损失,有动机创造更多高风险贷款机会。”风控基本都由科技企业帮助做,也会影响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机。此外也有系统性风险的问题。

数字资源价值的提升也需要多方面条件的逐渐完善。北京金控集团董事长范文仲表示,当前数据虽然具有普遍的使用价值,但其资产属性还没有充分体现。

正如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市场化进程,范文仲强调,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是从数字资源到数字资产,再到数字资本的价值化过程。数字资源的价值提升要经历几个核心环节,第一个核心环节是确权,第二个核心环节是交易, 第三个核心环节是创新。“通过建立确权制度,发展交易市场,探索金融创新,实现从原始数字资源到数字资产再到数字资本的价值跨越,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服务新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

金融基础设施需保持升级换代

推进金融科技伦理标准规则研制

“未来数据托管机构,交易场所,数据中介服务等一系列创新机构的建立,将对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挥关键作用。”范文仲说,通过创新发展数据托管机构来加强数据治理,实现数据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通过发展市场化数据中介服务机构,来量化数据价值,推动数据交易。通过建立数据交易场所实现数据的流通和价值发现。”

北京市积极打造数据流通的基础设施。今年上半年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家基于新型数据交易模式的数据交易所,将有效解决高价值数据在流通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努力探索数据交易未来的发展方向。范文仲强调新交易要应用新技术。新高地要建立新制度,他建议推动更多配套性政策和管理办法的出台,形成北京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高地。

在具体的金融科技治理上,陆磊表示,数字化对于金融的可预期影响可能并没有被完全清晰的认知。根据时间的变化,发生的问题,适时的提出新的规制方案,有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必然面对的管理数字的基本要求。

“由于金融业对数据的精准使用,往往没有发现非常大的系统性信用风险。但与此同时,大家依据的是几乎类似的信息,得出的结论和判断也具有趋同性和一致性,导致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上升。所以我们永远要问我们的金融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不是还有需要升级换代的地方。”陆磊说。

在金融业适应数字化浪潮的同时,金融科技伦理的治理也越为紧迫。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金融科技已深入到普罗大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数字鸿沟、技术排斥、算法歧视、隐私泄露等科技伦理挑战也更加凸显。

李东荣认为,面对这一问题有四个方面需要予以重视并深入探讨。一是深化金融科技伦理理论实务研究;二是推进金融科技伦理标准规则研制; 三是健全金融科技伦理制度工作机制;四是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教育培训工作,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传播科技伦理知识。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孙文轩 编辑 胡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