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29日电 29日,国新办就加快推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我国的大设施建设和运行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呈现出三个新的特点。
林念修称,第一,建设进度明显加快。不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推动“十三五”规划项目在规划期内全部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包括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同时,还顺利完成了一批已经建成大设施验收,包括航空遥感系统、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稳态强磁场等。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布局建设的大设施总体规模和水平已经处于国际前列,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同时,坚持“规划跟着战略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加大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保障力度,就是要保障这些大设施能够尽快建成运行,发挥效应。“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资比“十一五”增加了近两倍,投资数量明显加大。
第二,成果水平显著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国大设施建设运行从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到跟跑、并跑,有的已经实现了领跑,产生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催生了一批战略性产业技术,比如通过上海光源实验手段,发现了外尔半金属,外尔费米子第一次展现在科学家面前;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了101秒等离子体高约束持续放电、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1亿度这样的世界纪录。
第三,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一方面,依托大设施解决了一批事关产业创新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上海光源开辟了天然气、页岩气高效利用新途径,为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上海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解析了新冠肺炎病毒结构,有效助力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发。兰州重离子研究设施开发出重离子治癌装置,实现了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自主研制的重大突破。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航空遥感飞机可以实时和近实时传输处理遥感观测数据,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为抗洪救灾和抗震抢险提供了一手数据。另一方面,大设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懂科学、懂技术、懂工程、懂管理的领军人物,对开展国际创新合作,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影响力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林念修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目标集中、领域集中、主体集中、区域集中、资源集中,加强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在“十四五”时期以更大的力度,加快布局一批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向上海等3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张江等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倾斜集聚,支撑区域创新高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级。
林念修称,将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在建大设施的建设进度。我们将加大央地协同,做好上海科创中心已经在建的高效低碳燃气轮机、海底观测网等设施的要素保障,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设施早日建成、早日发挥作用。
二是加大已运行的大设施开放力度。切实做好上海科创中心蛋白质科学研究装置、转化医学研究等设施开放共享,支持科研人员依托大设施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成果,解决重点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三是推动“十四五”规划设施开工建设。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明确布局在上海的大设施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支持上海市抓紧开展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启动建设,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