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上下齐心协力之下,经济持续恢复、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1月6日,受北京市政府委托,市发改委将关于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计划报告”)提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计划报告显示,去年北京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大关,预计全年GDP增长8.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从严从紧、减量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北京2021年经济发展依然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展现了首都城市的强大韧性和活力。
科技创新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2021年,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将成为拉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北京证券交易所顺利开市,在首都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有力带动券商、资管、审计、法务等资本市场服务机构发展。
文化和金融之外,过去一年,北京科技创新也迈上了新台阶。
2021年,推出中关村(000931)新一轮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举措,3个国家实验室挂牌,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批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首批5个交叉研究平台试运行,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一批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量子、人工智能、脑科学、应用数学等前沿领域形成一批引领性原始创新成果。此外,小米智能工厂二期、集成电路系列项目、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一批数百亿级产值的高精尖项目落地,将对高端制造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一系列重大项目密集落地,不难发现,科技创新正在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北京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当前,北京形成了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突破了一批集成电路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发布了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全球最大智能模型“悟道2.0”等重大底层技术创新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2021年北京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提速,1-11月产量增长25.8%,带动电子行业增长19.9%。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5%、两年平均增长16.7%,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年平均分别增长55.7%和46.6%。
在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科研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引擎”驱动作用更加凸显,超前谋划推动疫苗研发和生产上市,1-11月科兴中维、国药北生研两家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累计贡献产值超2300亿元,为全球抗疫作出了北京贡献。
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民生保障
迈向高质量发展之余,北京消费供给也在不断丰富优化。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2021年北京全面完成了22个传统商圈和20家传统商场升级改造,三里屯太古里西区、五道口购物中心等消费新地标纷纷亮相。启动了“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建设,首都机场第五航权国际货运新航线开通,新国展二期开工建设。数据显示,1-11月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直播带货、反向定制等消费新业态加速发展,网上零售额增长20.5%。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北京坚持“两头抓”。一头抓头部企业。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一企一策”指导重点平台企业合规发展、支持企业转型升级,1-11月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20.1%。当前,北京构建了全市统分结合、三级联动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纳入“服务包”企业超1万家,1-11月“服务包”企业在京新设机构969家,服务事项办结率94.2%。
一头抓中小微企业。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助企纾困,持续推出一系列中小微企业帮扶措施,为企业“供氧输血”,印发实施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居全国城市第一。
据悉,去年1-11月北京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本金1087.5亿元,完成首贷1141.9亿元、续贷408亿元。新设企业21.5万户、增长33.1%,其中科技型企业新设8.4万户、增长31.3%。
与此同时,民生改善措施也更有力量。去年北京延续实施失业保险费返还等援企稳岗政策,核准发放补贴149.4亿元、惠及954.8万人次,出台促进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农民增收等政策措施,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左右。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精准扩增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1.3万个、中小学学位2.8万个。基层卫生预约转诊服务平台建成,“一村一室”建设短板全面补齐,院前医疗急救资源整合完成。发布住宅小区物业服务项目清单和成本计价规则,物业服务覆盖率超95%。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
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以上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今年北京计划报告中的指标内容和数量与去年保持一致,体现了计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记者注意到,计划报告中的主要指标包括:2022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7.5%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4.8%,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这个数字的敲定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2021年本市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增速都高于全国,但也形成了高基数,把经济增长目标设置为5%以上,是兼顾了需要与可能,与潜在增长率相衔接,也为疫情防控、结构调整和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留出余地,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引导各方面把精力集中到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上来。
“此外,2022年首都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冬奥会、北京证券交易所、环球主题公园等重大活动、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助推效应将充分释放,实现5%以上的增长是有基础、有条件的。这也与‘十四五’规划年均增长5%左右的目标有机衔接,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今后几年深化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留出更大空间。”该负责人说。
为实现这一目标,2022年北京将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寻求突破。具体而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的新型基础设施,推动5G、工业互联网等设施深度覆盖,进一步提升区块链先进算力平台和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扩大“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慧治”覆盖面。
同时,提升高精尖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引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世界级创新高地。加强重点产业供应链保障,加快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开工建设国药北京生物新型疫苗生产基地等项目,高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国家金融科技风控中心等金融基础设施落地。激发数据资源要素潜力,培育新型数字化健康服务等六大标杆产业,支持50家以上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此外,充分发挥消费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制定千亿规模世界级商圈“一圈一策”实施方案,加快推动时尚品牌企业在京落地,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北京商报记者 杨月涵 实习记者 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