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祎 每经编辑 廖丹 杨欢
近日,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编制的“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1)”在中国深圳和英国伦敦同时发布。
本次共有119个金融中心进入第31期GFCI榜单,其中约十分之一来自中国内地,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等12座城市。在全球金融中心总榜中,成都排名全球第37位,连续三期稳居全球40强,在中国内地排名第五位,仅次于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位列国内新一线城市榜首。
值得一提的是,本期GFCI根据金融科技产出对113个金融中心的金融科技水平进行了排名。其中,身处内陆的成都在金融科技赛道上的表现十分抢眼:排名大幅提升16位,升至全球第44位,稳居内地金融中心第六、中西部第一。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成都作为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无论是金融机构的聚集,还是金融总量,都在西部居于领先地位,为金融科技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条件。
中国城市 整体跃升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自2007年首期发布以来,每半年更新一次,已成为国际金融界密切关注的金融中心发展“晴雨表”。
最新报告显示,第31期GFCI共有119个金融中心上榜,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上海、洛杉矶、新加坡、旧金山、北京、东京、深圳。
细究本期上榜的逾百家金融中心,中国内地金融中心城市国际地位及声誉不断增强,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青岛六城进入亚太地区15强,上海、北京、深圳三城更是跻身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之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除了主要指标外,第31期GFCI还根据金融科技产出对113个金融中心的金融科技水平进行了排名,德国、印度、中国和南非金融中心在金融科技评价中表现良好。
从第31期GFCI金融科技中心具体排名情况看,前述12个内地金融中心城市皆上榜。其中,上海、北京、深圳三城排名前10;广州、青岛、成都三城入列50强;其余6个城市则均入围100强。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是对世界各国金融中心最具影响力的评估方式,其指数形成的依据是‘因素评价模型’。”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2019年以来,我国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技术应用更加安全可控,普惠民生成效显著,开放共赢生态逐步完善,整体竞争力已与美国、英国等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从第31期GFCI金融科技排名变化看,中国内地金融中心城市还呈现出整体跃升之势:除了上海保持全球第二位次不变外,其余11座中国内地城市排名均有提升。
“在数字化发展阶段,金融核心竞争力已不再是简单的资金集聚、机构集聚等规模指标,金融科技能力已成为金融中心建设核心能力之一,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维度。”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过去几年,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在全球呈现领先之势,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为金融科技创造了正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很多金融中心纷纷将金融科技发展作为提升金融能级的一个重要方面。
事实上,这种金融科技的发展也确实提高了金融竞争的能级。
金融科技 成都上升
2017年9月,“第2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2)”报告在中国成都和阿联酋阿布扎比两个会场同时发布,成都首次上榜,排名全球第86位。而后在各期GFCI榜单中,成都均上榜,且排名不断上升。
在本次发布的第31期GFCI榜单中,成都排名全球第37位。4年多时间里,成都在榜单上的排名较上榜之初大幅提升了49位。这也是自第29期GFCI以来,成都连续三期稳居全球40强。
记者同时注意到,本期金融科技排名靠前的6个内地金融中心城市里,成都上升幅度最大,一举提升了16位,升至全球第44位,稳居内地金融中心第六、中西部第一。
“成都作为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无论是金融机构的聚集,还是金融总量,都居于领先地位,这为金融科技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条件。”曾刚认为,成都发展金融科技具有优势,除了本身的金融业发展基础外,在科技研发实力、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均有不错表现。
如果以成都为观察样本,进一步剖析内地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科技排名上升以及区域优势地位确立的原因,可以发现,这与一座城市的前期布局和积累不无关系。
比如,成都早在2016年,便打造了全国首个金融科技高品质科创空间——交子金融梦工场,重点培育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五大底层技术进行金融创新的企业。
再比如,2020年5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又会同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出台了《成都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0~2022年)》。作为全国首个由地方政府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实施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了金融科技七大发展重点,提出到2022年底前,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金融科技中心,构建“成都特色、全国影响、国内示范、国际同步”的金融科技创新示范体系。
目前,成都在金融科技研发水平、企业集聚数量、数字金融场景应用等方面已基本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其中,交子金融梦工场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科技高品质科创空间,投运载体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金融科技企业超过400家,汇聚了6600余名金融科技从业者以及一大批金融科技领域高层次人才。截至2021年末,成都已有6家金融科技企业入选毕马威金融科技50强。
“成都金融科技的发展,首先离不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金融科技关键底层技术的布局。”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会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张晓玫以人工智能产业举例,近年来,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基本形成了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上层应用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企业集群。
金融支撑 能级提升
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金融服务供给方式的改变,同时也在悄然提升城市的能级。
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第二轮金融科技发展规划《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提出,金融科技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强调要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其中,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成为新一轮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金融科技连接的不仅是金融本身,最终连接着的是实体经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兼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表示,在后疫情时代和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科技发展潜力非常大,可以带动城市的创新力、吸引力、驱动力、竞争力甚至是国际影响力。
从成都来看,这座城市已先行在多个领域展开金融科技研究与应用实践,稳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与迪拜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科技孵化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以色列联合建立中以创新加速器、与剑桥大学创新学院和英国创新金融协会共同推动中英金融科技领域深度合作、推动中国以色列数字金融创新中心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成都基地在成都落地……
同时,成都还联合知名高校智力资源,构建多个开放创新研究平台,不但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组建成都市区块链产业创新中心,与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设立交子金融科技研究院,与英国卡斯商学院联合设立卡斯商学院成都中心,持续打造科技创新底层能力、培养金融科技后备人才,还促成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浙大互联网金融学院成都分院、复旦西部国际金融研究院等一批金融科技研发机构落地成都。
金融科技也被广泛应用于成都民生领域。作为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之一,成都在深化特色应用场景、开展专项推广活动、完善金融科技产业链条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曾创下试点城市中参与人数最多、范围最广、金额最大等多个纪录。
据了解,截至今年2月,成都已累计开通数字人民币白名单用户超1000万个,拓展试点场景超22万个,遍布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各个领域。在今年成都大运会上,成都还将深度打造大运会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字人民币体验活动。
伴随着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强劲驱动力,可以看到,成都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能力正在持续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动力。据《2021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21年,成都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271.6亿元,比上年增长 6.1%。
“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城市之一,其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将在成渝地区产生良好的辐射效应,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张晓玫指出,金融科技可以赋能的方向非常之多,带来的影响也体现在城市的方方面面。
未来如何通过金融科技进一步做强城市竞争力,仍是成都等城市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此,张晓玫建议,对于成都而言,金融科技可以很好地与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结合,以缓解本地优势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另外,成都有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结合金融科技相关技术为高质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对推进本地区科技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曾刚也主张各区域城市根据自身特色发展金融科技,就成都来说,可聚焦于本地经济和金融发展特色,围绕特色去强化特定领域的金融科技发展,形成全国性影响力,其中与资管行业、养老领域、绿色金融等相关的金融科技均是值得探讨的方向。
刘英则表示,作为跨境投资非常集中的中心城市,又身处西部陆海新通道关键节点,成都可以通过金融科技密切联动实体经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不仅仅是四川和西部,甚至辐射到整个东南亚,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在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