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面对“信用修复”骗局,相关部门再度出重拳打击。

3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通知指出,为进一步提升信用服务机构诚信经营水平和信用服务行业公信力,将依托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机制,重点开展“征信修复”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求到2022年6月底,各地方专项治理台账退出率力争达到100%,此后严格保持动态“清零”。

据悉,发改委本次专项治理对象主要是假借“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摇撞骗,通过虚假宣传、教唆无理申诉、材料造假、恶意投诉等手段骗取钱财或个人信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市场主体。

“目前,我们内部已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报送了已发现的征信修复行骗机构相关信息,将根据地方相关部门安排,配合执法部门从严打击这类骗局。”一位城商行风控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他们每天都会接到不少消费者反馈——他们陷入“征信修复”等骗局,损失不少资金。

在他看来,这类征信修复行骗机构之所以格外“活跃”,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他们的征信修复广告“无孔不入”,消费者稍不留神就会掉入骗局,二是他们针对消费者急于修复洗白个人信用的心理,编织了大量骗术令他们上当,三是某些行骗机构的欺骗套路已形成产业链操作,他们会将自己包装成法律援助、咨询机构、财务顾问等机构,提供从征信修复到债务优化,再到代理投诉的一条龙服务,令消费者更容易受骗。

“我们对此只能增强消费者教育,希望他们主动警惕远离这些骗术。”这位城商行风控部门人士坦言。

记者获悉,为了强化对征信修复等骗局的打击力度,此次发改委主要治理措施将包括“建立台账”、“重点监管”、“集中公示”、“打击虚假宣传”、“跟踪监测”等、对于纳入专项治理台账的治理对象,地方各级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要向监管部门发送监管提示函,经查证属实的,要建议登记管理机关对其作出撤销登记的行政处罚,将行骗者逐出市场。对于参与“征信修复”违法违规活动的信用服务机构,地方各级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不得与其开展任何形式的合作。

在多位金融机构人士看来,要持续遏制征信修复等骗局,还需相关部门出重拳对这类不法分子采取依法逮捕与立案判决等做法,从而产生更强的威慑力,将这些不法分子彻底“逐出市场”。

打击征信修复骗局

多位金融机构人士向记者直言,今年以来,遭遇征信修复等骗局的消费者依然相当多。究其原因,这些不法分子的骗术正在不断翻新,比如他们一方面会采取多种说辞表明自己可以通过各种关系向金融机构申请“洗白”消费者贷款逾期记录,向后者骗取服务费;更有甚者,他们还会伪造地方公安局立案告知书、认定意见通知书、受案回执公安局公章等公文,骗取消费者的信任。

“事实上,这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一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客服部门总监向记者透露,很多骗子自己也知道,这些伪造的公文很容易被金融机构合规部门发现纰漏,但他们之所以执意操作,目的就是以此骗取更多征信修复服务费。

此前,济南市历下警方抓获了“信用修复”行骗团伙,后者伪造公安局公章与证明文书,向消费者行骗。但这些伪造的文书被金融机构识破并报警,导致整个造假欺诈团伙被抓获。

近日,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法院做出宣判,这个违法团伙因犯伪造及买卖国家机关公文罪、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和罚金。

“这个宣判对打击征信修复骗局有很强的威慑效应。”多位金融机构人士向记者直言,这意味着征信修复行骗机构人员不再仅仅受到行政处罚,将直面司法判决。

这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客服部门总监向记者透露,在此次宣判发出后,他们与一些地方公安部门开始增强“信息共享”,包括提供某些信用修复行骗机构的行骗手法与相关证据。因为他们调查发现,一些信用修复行骗机构的操作手法具有更明显的“独特痕迹”,比如他们为消费者递交的代理投诉函内容与格式几乎一模一样,很容易让金融机构识别这些代理投诉函出自哪些行骗机构,但在以往,由于相关部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取证,对这些行骗机构的打击力度有所减弱,如今通过信息共享,相关部门的从严打击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目前,金融机构能做到的,除了提供相关征信修复行骗机构相关行骗信息证据,还有多渠道提醒消费者要警惕掉入各类信用修复骗局。”他指出。相关消费者金融反欺诈知识普及正逐步见效,越来越多消费者一看到征信修复广告就知道其中暗藏骗局,但随着这些骗子欺诈手法不断翻新,部分消费者难免受到“诱骗”而遭遇财产损失。

治理代理投诉乱象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征信修复骗局遭遇更加严厉监管,代理投诉等违规现象也将随之得到有效遏制。

“目前,我们每天都会接到大量代理投诉信件,内容无外乎要将投诉函向媒体或相关部门曝光等,要求我们要么豁免某些贷款逾期者的本金利息,要么协助他们修复个人信用。”一位信用卡机构业务运营部门主管向记者透露。

在他看来,这些代理投诉行为更像是行骗手法的某个环节——骗子就是要让消费者看到他们正在努力向银行施压,才能向消费者骗取更多代理投诉服务费。

“事实上,这些骗子也知道,银行不可能协助他们修复个人信用,更不可能无缘无故地随意豁免消费者逾期贷款本金利息。”这位行用卡业务运营部门主管指出。一种更恶劣的情况是,有些骗子甚至虚构成功洗白信用记录的“结果”,向消费者骗取大量费用,但当消费者发现受骗上当时,他们早已逃之夭夭。

记者获悉,为了打击征信修复骗局与代理投诉乱象,去年以来多地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司法机关发布防范金融领域代理投诉风险的通知。比如北京银保监局提示消费者,代理维权面临金融权益无保障、信息泄露隐患多、经济负担加剧、征信污点增多等风险,建议消费者可以直接向金融机构进行投诉,主张民事权益;或向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中心等机构申请调解等形式合法维权。

上述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客服部门总监向记者透露,目前针对代理投诉乱象,一些地方部门主要采取吊销其营业执照等处罚做法。某些不法分子对此采取狡兔三窟策略,他们会同时注册多家咨询机构,一旦某家机构被吊销营业执照,他们就转入另一家咨询机构继续行骗。

“因此,我们希望越来越多地方法院等相关部门参考济南市历下区法院的上述判决,对这类征信修复骗子与代理投诉违法分子加大查处力度,促进消费金融市场秩序规范发展。”他直言。

(作者:陈植 编辑:包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