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2年,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现倒挂一事引发热议。4月11日,早盘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触及2.787%,高于中国10年期国债活跃券220003收益率。这也是自2010年以来,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首次出现倒挂,进一步引得市场议论纷纷,中美国债收益率利差倒挂的原因是什么?对我国又有哪些影响?
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罕见倒挂
Wind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波动上升,由1.52%不断向上。4月11日盘中,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继续全面上行,上涨5.5个基点后触及2.7640%,同期中国10年期国债活跃券220003收益率报2.7525%,两者出现倒挂。
在上行近8个基点、最高触及2.787%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有所回落,随后10年期中美利差逐渐回正。期间,中国国债收益率保持稳定态势。截至4月12日0时30分,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2.72%,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2.8%。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这也是自2010年6月以来,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首次出现倒挂。而对于本次倒挂,也有部分市场人士表示已有预期,此前,中美3年期国债收益率在3月25日出现倒挂,中美2年期国债收益率在4月1日出现倒挂。
对于近期中美利差快速收窄的原因,市场分析直指两国货币政策错位。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美国正遭遇40年一遇的高通胀,而当前中国通胀水平温和,这是中美货币政策重新错位的重要背景。鉴于美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在“防胀”,中国货币政策正在围绕“稳增长”发力,这是中美两国国债收益率利差进一步缩小的主因。
国金证券认为,近期中美利差快速收窄的主因是中美两国货币周期的错位。2021年12月至今,美联储加速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而我国央行则进行了一次全面降准、两次LPR调降,中美货币周期显著分化。此外,美国通胀高企,我国 CPI仍维持低位,通胀形势的分化也影响了中美利差的波动。
根据美联储近期公布的3月议息会议纪要,美联储官员认为在接下来的议息会议中可能有数次50个基点的加息,尤其是在通胀压力处于高位或加剧的情况下。这也使得市场对美联储采取更激进货币政策的预期升温。
与此同时,4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3月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3月CPI同比上涨1.5%,环比持平;PPI同比上涨8.3%,环比上涨1.1%。这一数据符合市场预期,依然徘徊在较低水平,我国通胀水平整体可控。
对于下一阶段中美利差走势,中金固收研究团队则指出,在中美周期反向、美国通胀约束背景下中美利差存在继续收窄的可能,后续是否走阔取决于中国稳增长发力情况,短期内中美利差继续保持较窄的可能性较大。
对人民币汇率影响有限
4月11日A股、港股市场遭遇重挫,中美利差出现倒挂后市场风险偏好难以提升,也被认作是影响股市走势一大因素。这也进一步引发了部分投资人对于中美利差出现倒挂后,可能出现人民币汇率贬值及资本外流的担忧,甚至是进一步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走势。
在人民币汇率走势方面,202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态势不变。4月11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回调。4月12日0时,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报6.3795,年内涨幅为0.05%;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报6.3841,年内跌幅为0.31%。
国金证券认为,短期,中美利差倒挂对利率债与北上资金有扰动,但预计人民币汇率受冲击程度有限。历史上来看,人民币汇率会受证券市场外资流出的扰动,但随着外资净流出结束,汇率将再度企稳。本轮中美利差倒挂或会对外资交易型资金造成冲击,进而扰动汇率。
国金证券强调,无论中美利差还是人民币汇率,均是中美经济基本面的映射,基本面分化叠加高位实际利率,将对人民币汇率提供支撑。两国基本面是驱动中美利差、资产价格、人民币汇率的共同因素。回归基本面后,汇率仍有支撑。此外,剔除通胀后当前实际利差仍居高位,也将对人民币形成支持。
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指出,历史上看,中美利差收窄往往伴随着人民币贬值,但并非主导人民币汇率的关键因素,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更应该从国际收支角度入手。站在当前时点,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顺差规模仍然较大,境内美元流动性充足,资本流出的规模也仍然可控。因此,中美利差收窄对于人民币的影响或较为有限。
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方面,监管方多次强调“货币政策要以我为主”。在4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但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有的超出预期。要适时灵活运用再贷款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在兴业证券(601377)首席经济学家王涵看来,未来人民币走势或更多受到国内自身情况影响,另对于央行来说,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意味着对宽松的诉求是有所上升的;但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宽松并不能完全解决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的痛点,且不排除可能会带来跨境资金的压力。短期来看,央行大概率仍然会维持宽松的态度,但是否会使用释放信号意义更强的工具,可能会阶段性谨慎。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