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4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强调为新市民提供多方位金融服务。

主要有四方面举措:促进创业就业,降低新市民创业融资成本;满足安居需求,优化住房金融服务;助力培训教育,对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提供金融支持;提高健康保险服务水平。

文件落地后,针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蓝图正徐徐展开,这幅蓝图究竟如何描绘?

今年3月,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针对金融服务新市民就业、创业、住房等工作做出全面安排,银行业保险业服务新市民进入新阶段。

4月11日,银保监会举行新闻通气会,会上北京银保监局副局长王威、山东银保监局二级巡视员许彦峰、广东银保监局副局长王吴庆、重庆银保监局副局长周光宇结合辖内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特色、亮点以及下一步规划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回答了媒体提问。

北京:注重发挥两个平台优势

王威介绍,北京有800多万新市民,约占全部常住人口的四成。调研显示,契合首都城市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北京新市民呈现“两头集中”的特点,即“一头”集中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一头”集中于物流、家政等服务类行业,两类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为此,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做好辖内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原则、重点领域工作和相关要求,并表示将定期评价并通报各机构新市民金融服务情况。

“上述文件是北京银保监局贯彻落实银保监会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目的就是要激发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的内生动力,切实提升首都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王威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要求注重发挥两个平台(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数据服务终端)的优势。王威表示,小微企业是吸纳新市民创业就业的主力军。北京银保监局基于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积极打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新格局,建设集首贷、续贷、确权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融资服务平台,推动银行信贷精准投向小微企业,有力支持企业应对相关挑战,持续吸纳和稳定在京新市民创业就业。截至一季度末,累计完成续贷审批1.33万笔、金额504.3亿元,为企业节约资金“过桥”成本约10亿元;累计完成首贷审批4.01万笔、金额1578.5亿元;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

同时针对新市民在享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面临信用等级难识别、收入状况难确定、有效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北京银保监局积极推进政务数据与监管数据共享,建立全国首个省级银政“金融专网”并升级为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通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缓解新市民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的金融服务不充分问题。目前,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已与5个政府部门实现数据直连,整合了新市民的公积金、社保、医保、民政、不动产等信息;42家银行保险机构已申请接入该网络,在取得客户授权的前提下,能够快速查询相关数据,助力精准捕捉新市民信用状况,有的放矢推出相应金融产品,快速高效开展风险防控化解。

此外,北京银保监局积极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增量扩面,助力新市民创新创业。截至2月末,辖内创业担保贷款余额11.8亿元,是上年同期的12.8倍。

王威还介绍了近期北京银保监局将主要推动的三方面工作:大数据应用方面,继续打通监管和政务数据壁垒、丰富数据维度;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方面,对全市工程建设项目的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工资保证金账户标识情况进行排查,力争杜绝专用账户资金被违法查封、冻结或扣拨等情形;加大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做好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经办工作、做好吸纳新市民较多行业企业的保险保障服务等。

山东:主动靠前、快速行动,实现“五个破题”

山东省是全国唯一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双过亿”省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近三年来均保持在100万人以上,每年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为山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确实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协同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机制和经验供我们参考,需要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主动寻找突破、争取支持、谋求合作。”许彦峰表示,山东银保监局主动靠前、快速行动,前期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主要表现在实现“五个破题”:

一是联合出台文件,实现政策联动。联合山东省十一部门正式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行动方案》(鲁银保监发〔2022〕9号),实现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就业、创业、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多个领域中的政策协同,提出金融辅导及金融管家、创业担保贷款、信息共享路径、风险补偿基金、统计监测机制等“山东特色”的细化措施,同时明确了部门的任务分工。

二是搭建协调框架,建立推进机制。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新市民工作,将新市民金融服务纳入山东省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组织主要机构成立新市民金融服务创新小组,坚持政府、机构两端发力,推进山东新市民工作全面展开。同时,山东银保监局将该项工作有机融入临沂、威海、潍坊支持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建设,力争形成创新示范。

三是开展统计监测,明确主体认定。根据银保监会新市民定义,结合山东实际,围绕制约工作开展的主体认定问题,初步明确统计口径,划分“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投靠或陪伴子女人员”“其他原因常住人口”四类主体,探索建立统计监测机制,使主体认定清晰化、金融服务可量化。

四是畅通对接渠道,突破信息瓶颈。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主动对接社保卡、公积金、税务等政府信息,整合存量客户信息,综合研判客户银行卡和相关线上收支记录,简化传统资信证明方式,加强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对新市民信用状况的精准画像,着力打破新市民金融服务的信息瓶颈。同时,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教育,破解新市民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薄弱的难题,让惠民惠企好政策直达金融消费者。

五是开发专属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指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针对新市民融资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在产品、模式、服务方面积极创新,解决新市民信用信息分散、经营时间短、抵质押物不足等按照传统观念影响金融服务可得性的问题。

许彦峰还介绍了山东辖内部分机构服务新市民的一些典型案例:齐鲁银行印发了《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专项实施方案》和《新市民创业贷管理办法》,4月2日成功发放首笔“新市民创业贷”20万元,期限三年,贴息后实际年利率最低可到2%;辖区建设银行(601939)充分运用“泉城安居”政府信息平台精准服务20余万“新市民”及租赁企业;农业银行(601288)针对建筑工人开发“筑福卡”,实现新市民享受金融服务和公共服务等“一卡通办”。

广东:努力让新市民住得起、住得稳、住得好

广东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同时也是外来人口第一大省。研究表明,截至2021年末,广东的“新市民”超过4000万。王吴庆介绍,银保监会文件发布后,广东银保监局联合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对2500多名新市民开展问卷调查,全面了解新市民金融服务现状和需求,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资金倾斜和金融创新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度。

“从问卷结果来看,广东新市民对居住问题以及相关金融服务最为关心。努力让新市民住得起、住得稳、住得好,金融机构责无旁贷。”王吴庆表示,近年来,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对新市民住房的支持力度,在金融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例如,广东辖内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将近4万亿,其中90%都是首套房贷,帮助新市民实现“居者有其屋”;指导银行机构助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为173家企业提供融资340亿元,支持新建及改造长租房源近16万套;佛山分局指导保险公司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在全国首创“政府+保险+科技+服务”出租屋安全管理新模式,为每间出租屋的承租人提供120万元的伤亡及医疗保障,并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出租屋安全管理,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等等。

此外,王吴庆还介绍了广东辖内机构支持新市民子女教育、创业就业等案例。如建行广东省分行累计支持租赁住房项目245个,发放贷款超过160亿元,向市场供应房源16.53万套,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在广东“安家”;国开行广东分行累计发放助学贷款82亿元,帮扶学生119万人次。民生银行(600016)广州分行为1500家民办学校搭建“校付通”平台,为家校信息交流和缴费管理提供便利;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8.3亿元,支持4.3万名重点扶持人员创业就业。京东安联保险公司承保40万快递员意外险,2021年赔付超300万元。

“下一步,我局将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结合广东实际,推动新市民金融服务政策落地见效,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均等性、精准性和系统性,满足新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共同富裕。”王吴庆表示。

重庆:“两高”目标重要举措,做到了“三个融入”

周光宇认为,对于重庆来讲,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作为城乡统筹试验区,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银行业保险业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这个“两高”目标的重要举措。“新市民群体的出现和壮大与过去数十年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紧密相关,未来要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也必须融入到构建发展新格局中去落实。”

“我们的特点就是做到了‘三个融入’。”周光宇表示,一是把对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探索实践经验融入到政策落地的制度设计中;二是把新市民金融服务融入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中;三是把新市民金融服务融入到落实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中。

据了解,在银保监会文件出台之前,重庆已经率先在养老、医疗、数字化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新市民金融服务,如出台了《重庆市快递员群体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推广实施方案》、牵头搭建了银政大数据互联互通平台“金渝网”等等。

“文件出台后,我们系统总结近年来服务新市民的实践经验,紧密结合重庆市情出台《金融支持新市民安居乐业实施细则》,让重庆金融机构在服务新市民的过程中更加精准、更接地气。”周光宇称,这个细则主要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突出落地操作,挖掘“数字红利”,依托该局搭建的银政大数据互联互通平台“金渝网”开发建设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夯实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大数据基础;二是突出精准突破,聚焦新市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聚焦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典型“新市民”群体特点强化针对性服务措施;三是突出产城联动,增强重点区域和行业吸纳力,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应设立专营分支机构或成立专业团队,加强与新市民较为集中的重点区域对接,为新市民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四是突出权益保护,助力民生资金监管和宣传普及,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应针对新市民的金融知识需求,深入新市民聚集区域,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新市民群体金融素养,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防骗反诈能力。

周光宇还详细介绍了重庆银保监局为新市民在城市就业增收方面的相关情况,“重庆是传统的制造业重镇,而制造业产业链也是吸纳新市民就业的重要领域。我们通过积极支持就业吸纳能力强的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民营中小微企业等,去增强源头活水,有了就业有了收入,才能真正保障落户安家,这也是我们重庆版的实施细则名为‘金融支持新市民安居乐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重庆市制造业贷款实现“量质齐升”,截至一季度末,重庆市银行业制造业贷款余额4246.8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制造业贷款的41.2%;余额较年初增加371.9亿元,增量占各项贷款增量的25.2%;同比增长17.2%,增速同比大幅提升19.6个百分点。

为增强新市民创业的“原动力”,推行“信贷直达”计划,联合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基于“金渝网”开发建设的数字普惠金融平台——“信易贷·渝惠融”于今年3月正式联通上线,上线近1个月,渝惠融平台已归集54个部门300万户企业级信用信息、3.5万户农户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并发布80款特色和区域贷款产品,查询应用市场主体信用报告10万余家。截至一季度,重庆银行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过10亿元、同比增长43%,直接扶持近6000人创业、增长33%。

(作者:李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