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从大市场向强市场转变,我国正迈出坚实的一步。

全国统一大市场“路线图”出炉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强调要“立破并举”,部署了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明了方向。业内普遍认为,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是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一步,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能够更充分地激发出市场活力。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从大市场向强市场转变,我国正迈出坚实的一步。

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对外发布。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和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海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意见》是畅通国内大循环,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进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举措,涉及到新时期市场化改革的很多痛点和堵点。不仅涉及过去大家关心的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和能源市场,还包括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数据市场和生态环境市场,对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市场化改革意义重大。

谈及对“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理解,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这可以理解为是数量还是质量的问题。从大到强,一方面是为了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就是通过集聚来焕发出更多的创新,推动经济向着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国家发展。

酝酿已久

维护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我国早已开始探索。

据公开资料梳理,在2017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中就强调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完善市场监管和服务,促进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到2020年,全国统一的市场监管规则基本形成,多头监管、重复执法基本消除,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完善。

5年多来,中央部门出台多个文件或在公开场合强调维护与建设全国大市场。尤其是2021年以来进展迅速。

2021年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指出,“十四五”开局之年,健全完善适应成熟市场的监管规则意义重大,要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

2021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司法部发布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在审查方式、审查标准、监督手段等方面细化实化有关规定,以更高质量更大力度推进制度深入实施,着力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畅通国内大循环,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年12月,《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王海峰指出,《意见》是畅通国内大循环,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进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个非常关键战略举措,涉及到新时期市场化改革的很多痛点和堵点,大家盼了很多年。不仅涉及过去大家关心的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和能源市场,还包括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数据市场和生态环境市场,对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市场化改革意义重大。劳动力市场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技术市场关系到科技强国和创新驱动战略、数据市场则关系到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生态环境市场关系到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涉及到这些领域的法规、政策等很多的问题。

根据《意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原则是:立足内需,畅通循环;立破并举,完善制度;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系统协同,稳妥推进。主要目标是: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陆铭认为,统一大市场的含义远比商品市场上的自由流通含义丰富得多,比如既充分体现了在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等生产要素方面全国统一市场如何构建的问题,同时也注意到很多制度层面的建设存在全国不够统一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全面阐述。并且,文件还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中国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义也做了充分的说明。

市场由大到强

《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立破并举,从六个方面明确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任务。从立的角度,《意见》明确要抓好“五统一”。一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二是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三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四是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五是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从破的角度,《意见》明确要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在王海峰看来,“立”主要是完善制度,抓好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水平统一这五个“统一”。硬联通方面相对容易,软联通方面,特别是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方面难度不小,挑战很大;“破”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地方、部门和区域的保护主义,二是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和合规经营,三是大量地方和部门政策文件的清理。这三个方面难度也都很大,涉及到很多类似于弹簧门、玻璃门和旋转门等长期以来存在的深层次顽疾,破的方面要彻底地破全面地破,才能真正有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提出要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如何理解这一变化?

陆铭认为,市场由大到强,可以理解为是数量还是质量的问题。一方面是为了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就是通过集聚来焕发出更多的创新,推动经济向着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国家发展。

王海峰也坦言,作为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大国中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也最强,随着我国经济由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在做大市场的同时更需要做强市场,要尽可能地通过市场化法规来约束地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使知识产权保护落实到位,企业能够公平竞争合规经营,这样中国的企业才会由大到强。

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在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能源市场和生态环境市场,《意见》都提出要建立统一市场。

陆铭认为,从此次《意见》可以看出,在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中更加强调全国一体化。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连续多次发布了一些关于生产要素市场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关于生产要素市场改革的一些发展方向。这其中涉及到对市场化两个层面的理解,第一个层面是市场是不是建立起来了,是不是有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和制度;第二个层面是市场建立起来后,它是不是全国统一的,是不是能在全国范围内配置资源。

“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是一项多年来想做而没有做到位的工作,涉及到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很多深层次的改革,牵动相关利益主体。”王海峰进一步强调,《意见》的出台将会促进十九大以来新一轮市场化改革,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市场化改革措施支撑,需要中央和地方以及各部门高效的协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注意到,《意见》也专设部分,聚焦系统协同,稳妥推进。强调要不断提高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科学把握市场规模、结构、组织、空间、环境和机制建设的步骤与进度,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增强在开放环境中动态维护市场稳定、经济安全的能力,有序扩大统一大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优先区域协同

从地域来看,《意见》还强调要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比如,指导各地区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防灾避险能力等因素,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及时清理废除各地区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加强地区间产业转移项目协调合作,建立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分工进一步优化等。

陆铭认为,各地找准自身优势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各地能够真正破除行政力量对于生产要素市场的影响,就会有利于促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反过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也有助于各地来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

谈及如何在推进区域协作中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陆铭认为,对于城市群的一些中心城市,成都、重庆、武汉等地及周围,可以更好地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从而带动全国发展,为全国人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提升空间,为整个国家的创新引领现代化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生产要素市场的国内一体化,就可以使得这些优势地区能够获得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资金等等,之后通过这些优势地区的带动,一方面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另一方面这些优势地区创造经济发展的机会和税收,也能够提供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来让相对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王海峰还建议,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尝试,拆了不少篱笆,但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还有不少,破得还不彻底还不全面,应该借助此次《意见》的东风,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的前面,做出表率。

(作者:卜羽勤 编辑:包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