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WEMONEY研究室

文|陈庆之

在北京打拼14个年头的嘉祯,原本经营着一家利润还算可观的饺子馆,本来她计划2020年底能攒够一笔钱在周边小区买个一居室,但持续三年的疫情,完全打乱了她的规划,甚至让她这个老北漂都感受到了生存危机,店铺租金、员工宿舍房租、员工工资……一个月高达4万元的硬性支出让她辗转反侧,失眠更是家常便饭。

嘉祯的遭遇并非个例,随着城市的重启,多数人会慢慢回到往日的生活,然而,不少街边小店却只能高挂门锁,不再营业。2021年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03亿户,北京大学2022年4月发布的报告显示,近40%的小微经营者的现金流仅能维持不到一个月,小小微企业生存问题更突出。

如何帮助小小微企业度过难关,事关国计民生,相关政府部门也曾多次出台政策予以纾困,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症结究竟在哪?

“街边”的小小微贷款难

与嘉祯拥有同样经历的张世闻,也曾饱受资金问题的折磨。

95年出生的张世闻,是河南花多多园艺公司的老板。2018年,1个摊位1个人1辆二手小货车,他亲手创办了这家绿植租赁公司。发展到2020年,他的公司已经有了9名员工,负责全市70多家企业的绿植养护服务,同时还将业务扩展到周边河北省、陕西省、山东省的物流批发。

同样是受疫情冲击,张世闻的固定客户减少了近50%,批发订单几个月才能发一车货,在最难的时候,为了给员工发工资,他不得不利用信用卡、分期乐等渠道借钱。现在,熬过了疫情,他敏锐的发现市场需求还是很大,他计划再租下几个大棚以后专做绿植供应链,但钱仍是一个大问题。

实际上,资金问题始终是嘉祯、张世闻所经营的小小微企业的命门,数据显示, 2021年, 88.9%的小微企业遇到资金周转问题,较2019年的78.5%增长了10.4%,与此同时,2022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0.7万亿元,同比增长23.4%,连续36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普惠小微授信户数5132万户,同比增长41.5%,是2019年末的1.9倍。

和小微企业相比,小小微企业、小店主抗风险能力更弱、更难从金融机构获得服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他们将陷入困境,并影响其背后数以亿计的人员就业问题。

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是最难以获得相应资金支持的群体。

为扭转这一现状,国家曾多次制定相应政策,自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始,设置了连续三年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30%的硬性指标。在此压力下,各大行纷纷加大了此类贷款的投放力度。

仅仅在近期,相关部门就已经推出了多项专项措施,国家税务总局3月底,发布了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政策解读;银保监会四月初要求2022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央行5月26日要求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

然而,街边小店和小小微企业的生存困境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充满烟火气的街边小店贷款,在银行眼里属于出力不讨好的辛苦活。

在央行、银保监的统计口径中,普惠小微贷款指的是单户授信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举例来说,一家年营收数千万的小公司从银行贷款900万,和街边夫妻小店贷款10万,性质一样,都属于普惠小微贷款。

从业绩的角度出发,许多银行自然更倾向于小微企业中规模相对更大、更优质,贷款金额更高的小企业,而非街边小店。以国有大行中普惠小微贷款规模最大的中国建设银行(601939)为例,据wind及银行财报数据,建行2021年末贷款余额为1.87万亿元,贷款客户193.67万户,户均贷款金额为96.56万元。作为对比,同期所有商业银行普惠小微户均贷款金额为43.16万元,建行是平均水平的2.2倍。

不只是国有大行,城商行在下沉方面做得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几乎所有银行都在‘狂飙’小微业务指标,好客户基本都被覆盖了,要再拓宽客户群比较难。”一位中部省份大行人士表示,“现在经营尚好的小微企业不太愿意扩大生产,融资需求愿意不强,经营不好的企业倒是有资金需求,银行又不敢投。”

除了业绩与利润,风险是银行不愿做小小微贷款的另一主要原因。《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每20个人就有1个从事和餐饮相关的职业;中国新开业餐饮店的平均寿命,只有508天,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餐饮相关企业一共注销吊销了35.1万家。也就是说,虽然街边小店虽然有着强烈的贷款需求,但银行不得不考虑潜在的坏账风险。

另外,贷款过程中的“潜规则”也让小小微企业们苦不堪言,不少企业主、工商户反映,有银行发放贷款时,会要求按照所贷额度比例购买保险、理财产品;贷款信息被转到中介机构、影子银行,同一个银行,通过中介机构交百分之一的服务费就能办下贷款。特别是不常办理贷款手续的个体工商户,对贷款政策、流程不懂,花的手续费少则三千一笔,多则上万。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也打消了其贷款的积极性。

因此,有企业主公开呼吁:银行公开透明相关贷款政策,并加大宣传;银行要求贷款经理不人为添堵设要求,给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一个健康通明的融资环境。

呼唤下沉与创新

实际上,上述问题金融监管部门并非没有意识到,对此也进行过不少努力。

以“户数”这一考核指标为例,银保监会从早期只关注增速,转向同时关注户数,防止银行贷款过度集中,到2020年又新增“首贷户”占比要求,户数考核口径自此更加细化;2021年,银保监会还对考核指标进一步“挤水分”,剔除票据融资这一可能造成短期“冲量”行为的数据,考核内容也细化到银行“敢贷愿贷”内部机制的建立、贷款用途监控、重点投放领域和具体产品创新方向。

然而,政策依然很难唤起银行们对小小微客户贷款的积极性,单纯从性价比方面来看,放这样一笔金额数十万的贷款,业务经理耗费的时间甚至要比操作一单金额数亿的大企业贷款还要多,仅人力上的投入产出比就很低。若无政策强力推动,不缺大客户的大行们自然没有动力去做这类业务。

那么,小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就只能是人见人嫌的苦累差事吗?

其实也不尽然,以常熟农商银行为例,该行是国内较早将小微金融作为战略重心发展的银行之一。据其年报数据,2021年末,常熟农商银行普惠小微贷款户均额度为32.17万元,仅为建行同期的三分之一。该行93.6%的贷款客户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下,贷款总额占比41.87%,户均贷款金额为18.73万元。

更难能可贵的是,常熟农商行2021年末的不良率为0.94%,甚至低于国有行和股份行1.5%,城商行1.9%的不良率。

常熟农商行是如何将“苍蝇腿”变成了利润可观的肥肉?

其实,普惠小微金融包括常熟农商行、台州银行、泰隆银行,及顺德农商银行、张家港农商行等,都是早在多年前就将银行战略重心定在了小微业务上,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对小微客户的风险评估主要依靠跑在一线的客户经理。由于小微客户本身的分散性,这些银行的信贷员规模也很庞大。如台州银行近万名员工中,一半是客户经理。

由此可见,小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资金难题始终难以得到根治的一大主因,就是下沉和效率问题,而这两大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法无非就是跑田间地头的业务员和创新的金融科技。

但大型银行的自身定位,注定了其无法也不愿将更多精力投入这些脏活累活,城商行、农商行等则卡在了金融科技能力和规模地域限制上,因此,普惠小微金融的重任有很大一部分就落在了金融科技公司的肩上。新华财经发布的《金融科技助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就指出,以银行、金融科技公司为代表的机构,都在快速提升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明显改善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市场环境。

上文提到的张世闻和老北漂嘉祯,即是金融科技公司的受益者。嘉祯最早接触到的,是乐信普惠的业务员进店推广,她算了一下利息能负担的起,就分了36期先把儿子日本留学的十几万学费解决了。后来店里升级装修等等所缺的4万块钱也是由此解决,分24期慢慢还。

实际上,对于小小微企业的服务,正是金融科技公司的优势所在,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的产品和银行形成了差异化,突出了自己的优势,比如更侧重服务个体工商户、小小微企业、小店等,投向金融机构信贷产品覆盖不足的领域。

还是以乐信为例,其线下团队面对面直接获客,通过线下实地尽调,结合线上技术模型双层风控,甄别客户的还款能力和意愿,最大限度降低信贷风险。目前,乐信已经拥有了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的2000多人的地面服务团队,能够深入沿街商铺提供上门服务,通过实地走访、授权查验等方式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工具在乐信风控与线下业务团队在获客营销全流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乐信自建“天网智能反欺诈系统”,利用其中各项智能化分析工具,如营销行为聚类分析、用户行为序列分析、复杂关系知识图谱、作业LBS风险排查、通过率异常波动分析等工具,及时发现前端作业中潜在的风险点,实时的进行沟通纠正,控制与防范各位营销操作风险及中介欺诈风险。

依靠业务下沉与科技能力,同时为了缓解疫情对“小小微”带来的冲击,5月25日,乐信旗下分期乐、乐信普惠推出“小店烟火计划”,计划内容包含专项提额、客服绿色通道、1对1专属服务、免息/折扣券4大服务,重点解决有需求的个人及小店在融资中面临的额度不足、放款周期长、服务深度不够、融资成本高4个具体痛点。

可以明显看到,和银行针对中小微企业大额贷款不同,乐信产品解决的就是小店(小小微)尤其是线下实体店的小额资金周转需求,产品普适性更高,惠及面更广,流程更便利快捷。

总结来看,中国普惠金融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但以乐信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已针对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短板,摸索出了更具普适性,也更快捷的小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信贷解决方案,逐渐开始胜任银行普惠金融补位者的角色。

了解更多内容点击下方即可浏览更多精彩:

精彩回顾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WEMONEY研究室。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