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

在6月14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说,“十年来,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在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的同时,能够在整体上保障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我国每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已突破400万,招生超过100万,在一些大城市,硕士研究生已不稀缺,研究生就业也面临严峻形势。下一步,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向何处去?

事实上,我国目前只培养了1000多万名硕士和博士,有研究生学历人群在全社会25岁以上人群中的比例,远低于美国的15%以上和英国的12%以上。因此,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规模进一步扩大。

只不过,研究生培养结构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调整。在区域配置方面,西部地区要继续增加博士学位点;在分类发展方面,强调应用性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增至2021年的58%,并将进一步提高;在学科专业方面,我国即将印发实施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以及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

“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应该是我国成为世界教育大国的最后一座里程碑,也是与我国成为世界学术产出大国相伴而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说。

区域布局持续优化

十年来,研究生教育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但研究生教育规模还需要进一步扩大。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今年2月撰文指出,我国在学研究生规模增长主要是近10多年的事情,所以,毕业研究生规模较小,社会积累不足,社会人才队伍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占比非常低。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我国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总人数为1076.55万,与我国8.8亿劳动年龄人口相比,高层次人才的积累太少,社会生产能力和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水平都受到较大影响。

博士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人才,社会需求很大。仅以高校教师为例,教育部6月14日新闻发布会上披露,“双一流”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2020年只有72%,某研究生教育发达省份的高校专任教师博士比只有32%。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国内高校教师中博士生比例需要大幅提高,他提出可以考虑开展面向高校教师的博士生培养专项。

此外,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发展也不均衡。别敦荣指出,与东部省份相比,中西部大多数省份研究生培养单位少,学位点少,博士学位点更少,研究生教育规模小,且自我发展能力弱。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博士点占全国的27.6%。

即使在东部发达地区,博士学位点的布局也不均衡。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丛斌等人的研究发现,2013-2019年,福建和浙江分别仅有85和92个博士学位点,在东部地区各省份中仅排名倒数第四和第三,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不过,这两个省又分别有11和30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的博士点,排名在全国靠前。

十年来,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在持续优化。洪大用在发布会上介绍,通过政策倾斜支持,促进西部地区博士授权高校占普通本科高校的比例达到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郭丛斌今年5月撰文指出,东部地区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发展已成规模,因而在后续发展中需要更加注重质量;而中西部地区的规模较小,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博士学位授权点规模。

分类培养体系更加健全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同等重要、分类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在发布会上说。

十年来,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体系更加健全。洪大用介绍,在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35%增至2021年的58%,博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5.8%增至9%。

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到目前为止,我国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由1个调整为8个,形成了涵盖14个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专业目录,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

2021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从新增专业学位博士点审核结果来看,增列学位点最多的学科是生物与医药,共有14所高校(单位)。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位列其后。

从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审核结果来看,增列学位点排名第一的学科是电子信息,共有77所高校(单位)。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公共管理、翻译位列其后。

“在导师分配、住宿、国家奖助学金覆盖范围及比例方面,我们学校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待遇是一样的,”北京邮电大学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徐洋(化名)说,“不过我听说有的高校宿舍紧张,专业硕士没法在校内安排住宿。”

徐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就业、考公等门槛上,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也差别不大。他觉得最大的待遇差别是学费,“专业硕士的学费比学术硕士高,他们的学费为8000元/年,而我们是1-2万元/年”。

但在培养方案方面,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则差别很大。“学术硕士的核心专业课程偏理论,而专业硕士的课程应用性较强,实践课程的学分多,是学术硕士的3倍多。有的专业硕士有实习时长要求,学术硕士则有参加科研活动次数的要求。”徐洋说。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王战军今年2月撰文指出,2025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进一步加大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模,特别是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满足经济社会各领域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重点学科领域不断加强

十年来,研究生教育重点学科领域不断加强。理工农医类一级学科博士点从2012年的1944个增至2575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一批“冷门绝学”得到传承发扬。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在发布会上介绍,美国乔治敦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去年8月发布的报告披露:当前美国大学每培养2名STEM(对应于我国的理工农医)博士,中国大学就要培养3名;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延续下去,到2025年,中国就能够培养美国两倍的STEM PhD博士。

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欧阳俊告诉记者,数字化时代,更好更多的就业机会通常要求更高的STEM知识和技能水平,STEM教育可以提升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的就业能力适应性。

然而,据统计,2021年全国高校开设数量排名前五的专业学位一级学科依次是电子信息、艺术、翻译、会计、法律,开设高校数均在200所以上。其中,会计、法律开设数量已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从而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

“学科专业是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如果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那么培养的人才就会不适应社会需求,这也是影响整个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洪大用在发布会上说。

洪大用介绍,为进一步支撑知识创新、科技服务和产业升级,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新版目录即将印发实施。

在国家急需领域,有关部门和高校在主动布局人才培养项目。“2021年超常规布局集成电路、公共卫生等人才培养专项,今年还将继续部署相关专项,有目标、有重点、成建制地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洪大用说。

“采取专门措施加强党的建设、中共党史、考古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急需学科建设。研究编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包括中华早期文明、国际传播、量子科学与技术、高端装备等数十个急需领域,近期即将印发实施,今后每年更新,持续增强对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响应能力。”他说。

目前,32所高水平大学被赋予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和二级学科自主设置权限。十年来,各单位自主设置了近5000个二级学科点,通过动态调整主动撤销了1700多个学位点,约占全国学位点总数的10%。

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认为,近年来,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前景很好,本科生通过读研提升能力,对今后发展有很大好处。

“市场上有需求,学生愿意去报考的专业就增加一些招生名额,学生不愿意报考的专业,就不用增加甚至适当减少招生名额,用市场化手段让资源更好流动。”金李说。

(作者:王峰,韩甜 编辑: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