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9万亿元增加到37.3万亿元,年均增长6.3%,远高于同期全球工业增加值2%左右的年均增速。

6月14日,中宣部举行介绍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表示,过去十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迎来从“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经济有望尽快回归正轨

工信部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9万亿元增加到37.3万亿元,年均增长6.3%,远高于同期全球工业增加值2%左右的年均增速。尽管2020、2021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但是两年的平均增速仍然达到了6.1%。

辛国斌表示,当前,受地缘政治冲突,新一轮疫情等的冲击影响,我国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在上升,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是冲击和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的。中国制造业体系完整、配套齐全、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近期中央出台了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的系列政策措施,对稳定经济既是“及时雨”也是“定心丸”。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为应对3月份以来疫情冲击,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密集部署稳工业增长的相关举措,江苏、广东、安徽、福建、浙江、甘肃等二十七省份发布了工业稳增长相关政策措施,从减税降费、金融支持、保供稳价、产业链供应链、提振需求等方面发力,确保全年工业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稳定工业经济对当前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至关重要,一系列稳工业增长措施主要是为了对冲疫情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一些负面影响。目前,物流交通疏导、稳价保供政策也已取得初步效果。同时,还要稳住一些受冲击比较严重的弱势的市场主体,通过采取直接补贴、税收优惠的方式来予以疏解。

“目前,企业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正在全力达产。随着各项政策靠前发力,持续加力,工业经济有望尽快回归正常轨道。”辛国斌强调,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复工复产工作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国2.25万家部省白名单企业已经全部复工,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的生产水平。

长三角地区中,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96.3%,达产率超过70%。其中,上海上汽集团(600104)6月上旬的产量实现了同比近60%的增长,特斯拉已经实现满负荷生产。

从大湾区情况看,目前广东工业企业的复工复产率超过了98%,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也已基本恢复正常。

“许多企业表示要通过5、6月份的努力,争取把3、4月耽搁的产量夺回来。”辛国斌表示,下一步,将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推动企业由复工复产转向稳产达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稳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工业想要顺利实现稳产达产,一是尽早实现全行业全链条复工复产,包括保障货运通畅,取消来自疫情低风险地区通行限制,让人流、物流、现金流尽快动起来。二是要提振终端需求,既要解决国际物流不畅导致的订单延期等问题,还要激发国内市场需求,如鼓励汽车消费、扩大有效投资需求等,从而在较短时期内稳住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进程加快

十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了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说。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2年~2021年的十年间,我国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等量或者减量置换。1.4亿吨的地条钢全部出清,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基本出清。在此基础上,我国开始推行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2012年以来,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持续稳定在40%以上,成为提振工业投资的重要力量。

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十四五”时期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趋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优势趋于弱化,结构调整是制造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正在从传统的资源优势转向效率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以及品牌价值,并需要加大力度对传统制造业进行优化改造。

在许召元看来,制造业产业的技术进步有明显的“干中学”效果,产品生产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在生产中完善生产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并提高生产效率。而且目前已经有不少产业、企业拥有或建成了全球一流的生产技术,有效提升了我国制造业在生产技术、工艺以及质量管理体系上的优势。

此外,徐晓兰表示,目前我国正在制定实施一系列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大了技术、标准、政策的支持力度。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也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国新能源(600617)汽车累计销量从2012年底的2万辆大幅攀升到今年5月底的1108万辆,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去年底,中国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充换电网络,累计建成充电桩261.7万个,换电站1298座。另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核心技术研发,使得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比2012年提高了1.3倍,价格下降了80%。

辛国斌表示,接下来将以2021年到2035年作为汽车产业的新一轮规划期,完善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安全监管等多个方面政策,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以企业为主体,力图创新突破,组建动力电池和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时,有序推进汽车产业对外开放,使一批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落地国内生产运营。

5G规模化应用进入关键期

充分利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优势,也是制造业提升效率的路径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已满3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5G规模化应用,全国多地也相继出台了5G应用相关政策。

工信部总工程师韩夏表示,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创新应用也正在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全球最大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数字服务市场。互联网应用全面普及,移动支付年交易规模达到527万亿元,新经济形态创造超过2000万个灵活就业岗位,5G行业应用案例累计超过2万个。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在近日作题为《5G标准助力行业应用规模化》的演讲时也指出,我国5G行业应用发展正驶入了快车道,在一些先导应用已经开始规模复制。对比2018年,2021年5G商业落地和可复制的项目已经超过了50%,特别是在一些先导性的行业应用,像矿山、电力、钢铁、港口等,形成了很多可复制的重点场景。

其中,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打造了与制造业发展阶段相匹配、“补课、提升、创新”相并行的“中国方案”。工信部数据显示,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截至目前,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培育较大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联动的技术监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许召元表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对5G的网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未来5G乃至6G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步伐将明显加快,应尊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客观发展规律,引导产业生态协作,扩大开放合作,推动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共同发展,从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

(作者:缴翼飞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