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 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北京城市副中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助企纾困按下“快进键”。今年,通过采用“免申即享”的方式,拟向75家非金融类重点企业发放扶持资金2.14亿元。

据悉,为了扶持企业落地发展,在“通八条”政策出台后,2020年通州区就为首批23家重点企业发放了“通八条”政策扶持资金1.01亿元;2021年再次为51家重点的成长型企业发放扶持资金1.85亿元。“今年,为助力企业纾困,在中小企业的扶持数量和扶持资金上实现‘双增长’,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更有需求的成长型企业享受到副中心发展带来的红利,切实减轻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助力企业恢复发展活力,鼓励企业稳岗扩产促就业。”通州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作为今年“通八条”政策的扶持企业,蒙牛高科乳制品(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财务副总经理戈义永表示,蒙牛集团入驻通州时,最看中的就是这里的营商环境,包括政策支持与服务。“通八条”政策的各项惠企措施总是非常及时地送到企业手中,企业切实享受到了实惠,切实感受到了政策落实中的“实”与“时”。另一家被扶持企业——业之峰诺华家居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副董事长刘毅表示,作为成长型企业,在公司入驻前后,政府各部门均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从协调解决企业入区手续,到协助企业拓展业务,各项服务让企业看到了开放有为、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让企业对在副中心的发展前景更有信心。

长期以来,“通八条”政策始终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当下,它像一场“及时雨”,帮助企业渡过疫情、发展得更稳更好。目前,更多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正源源不断地推出,副中心将努力营造让企业投资放心、发展安心、生活舒心的营商环境,让所有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都能感受到“副中心温度”,让企业都能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三部曲”,“通八条”政策呵护企业发展“全周期”

为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副中心发展目标,城市副中心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简称“通八条”)及实施细则,包含“前奖励+后补贴+企业服务”三大类政策文件,在企业入驻前期、后期均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更好在城市副中心发展。在扶持对象上,更加聚焦符合通州区产业发展方向的成长型企业。

“前奖励”指《通州区重点企业落户奖励实施办法》,吸引重点企业高效落户。

“后补贴”指《通州区重点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实施办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系列政策的重点是“企业服务”,旨在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具体指《通州区重点企业高管及专业人士服务实施办法》。服务对象是由区重点企业推荐的高管和专业人士,为企业英才提供包括住房租赁、进京落户、健康服务、子女入学(园)、政务协调、工作居住证申办、出入境便利等多个领域的贴心服务。此外,还为重点企业办理工商、税务以及人事服务等行政审批相关工作,提供“一对一”全程帮办代办服务及绿色通道服务。

为此,通州区建立了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设立“服务专线”、明确“服务管家”,实现申报受理、政策咨询一条龙服务,为在城市副中心工作的专业人才免除后顾之忧,真正实现在城市副中心安居乐业。

重体验,“管家式”服务致力于做企业“贴心人”

服务企业掷地有声。从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双落地开始,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整合区级各部门资源,对重点企业给予上市辅导、政策支持等服务,为企业上市保驾护航。目前已有罗克佳华、三峡新能源、中际联合、甘李药业、春立正达等重点企业成功上市。联合相关委办局,为一批重点企业提供人才落户、职住平衡、就医等综合服务。一系列配套措施真正将“管家式”企业服务落在实处、做到细处。

人才引进方面,“落户有绿通”。多渠道支持企业留人用人,为优质企业全力协调人才落户、毕业生进京,以及工作居住证的办理。

住房保障方面,“落地有房住”。建立了“菜单式”供给机制,合理安排商品房、保障房、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租赁型住房,确保产业发展与人才住房需求的精准匹配。

健康医疗方面,“医疗有渠道”。依托友谊医院、安贞医院、东直门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等先进医疗资源,联合通州全域200余家社区医院,为企业提供就医“绿色通道”。

子女入学方面,“教育有质量”。在副中心,从幼儿园到大学有着完整的优质资源配套。幼儿园有北海幼儿园、北京市第一幼儿园、第五幼儿园;小学有北京小学、史家小学、黄城根小学;初中有北京五中、景山学校;高中有人大北理工首师大附中,国际学校有德闳国际学校,另外还有北京市教委直属的12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北京学校;同时,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正在建设当中,未来将成为通州区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撑。

再升级,高品质营商环境持续增强“向心力”

“通八条”政策实施两年来,获得企业好评如潮,吸引了一批龙头企业扎根通州,已成为副中心投资促进和产业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该政策被香港商报评选为“2021最受港商欢迎的首都十大营商政策”。近年来,围绕四大主导功能、六大重点产业、十大产业功能区,副中心已形成以“通八条”为引领的“1+N”产业政策生态体系。实际上,持续出台的优质政策只是副中心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组合拳。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建成使用,政务服务全面实现“一网、一门、一次”办理,企业开办、财产登记等实现1日办结。率先建立包容审慎监管体系,建立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政策通”。事中、事后监管等一揽子服务措施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健全重点企业“服务包”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入落实区领导联系企业制度。

此外,城市副中心在产业基金、应用场景等方面加速推进、聚力向前,为企业落地发展、“做大做强”保驾护航,强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产业化”基金。形成“1支副中心产业母基金+N支子基金”的格局,加强基金与产业的协调联动,发挥市场化股权基金的作用,引导重点项目落地发展。建立政府科学投资和专业化运营相结合的投资管理机制,不断做大基金,实现财政资金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本、科技、产业高水平循环。

应用场景招商育商。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建立健全“城市建设—应用场景释放—项目招商集聚—产业生态优化”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定期发布副中心发展机会清单,创造市场机会为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实践、融合创新的机会窗口。鼓励企业围绕六大主导产业,打造新经济应用场景,对具有创新性、可推广性、示范效果的项目,给予奖励支持。加强绿色创新技术应用场景建设。

出实效。在全市营商环境考评中,副中心位居前三,为全市第一梯队。在5月份的北京市企业“服务包”综合考核中,副中心荣获全市第二名。2021年新设企业2.1万家,增量全市第四。从在谈项目来看,截至目前,由通州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统计的累计储备在谈项目共418个,预计投资总额1521.7亿元。其中,今年以来新增在谈项目140个,预计投资总额362.55亿元。“两区”建设加快推进,运河商务区、张家湾设计小镇成为自贸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组成部分,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副中心已经成为广大企业集聚发展的首选地和干事创业的新热土。

看未来。城市副中心还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完善招商体制机制,围绕六大重点产业,建立完善“四个一”招商工作机制,构建产业政策精准完善、招商队伍专业高效、部门属地齐抓共管的大招商工作格局。依托应用场景开发开放,积极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作用,加快构建“以投资促招商,以项目促落地”的新型招商服务体系。强化企业服务和交流平台搭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政银企深度对接合作。加强财源建设,全面强化企业走访服务,全方位做好企业服务管家,实施重点项目“全程代办”“全周期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优化行政审批、完善智慧政务,强化要素交易、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服务体验和效能,推动政务服务“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水平最优”。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在2022年1月召开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上,三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迁址落户副中心的过程中,相关委办局为项目改造工作提供了现场办理、快速办理服务,协调解决了住房租赁、通勤班车、职工就医等实际问题,企业的发展和干部职工的现实需求得到了双重保障,企业切实享受到了“通八条”的惠企利企措施,切实感受到了副中心高效优质的营商环境。

城市副中心将继续落实好“通八条”惠企政策,始终做好企业“服务管家”,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帮助企业解难题、得实惠,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满足感,打造营商环境副中心样板,推动副中心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