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有余】

企业人数扩张时很少有新闻报道,而一旦裁员,就会有批量报道,这只和新闻传播的规律有关。

余胜良

人口红利是否被吃干榨尽?对此,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观察得出肯定的结论,那就是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工厂,从沿海转移到内地,从城市转移到乡村。

这刚好和人口流动的大趋势相反。在经济日益现代化的背景下,人口流动是从乡村到城市,从中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内地到沿海。

工厂的这种逆势而行,表明资本在取悦劳动力,希望抓住最后一波人口红利。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外资到达沿海城市,从全球来看,就是工厂对低价劳动力的追逐。

现在乡村里的劳动力基本上已被充分利用。在我的河南老家,农业吸纳了一部分劳动力,在农闲时节,村民很容易在村里或附近找到工作,工资普遍不高,大多在每月一两千元。在村子和附近务工的,大多是农村妇女,都是年龄偏大群体,有些年龄超过80岁,对他们而言,有些散活儿可以拿到家里去做。很多人认为乡村隐性失业率非常高,其实并非如此。从收入增幅上看,无论外出打工还是本地务工的村民,这些年收入一直在稳步增加。

一些加工厂开到老家村子里,将村民最零散的时间都利用了起来。这和十多年前我在浙江一个乡镇看到的景象颇为相同,那时,当地村民在从事羽毛球拍的编织。这说明劳动力利用像扇子一样,从沿海席卷到内陆腹地。

富士康的工厂开到了中国内地好多地方,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四川等劳动力大省,这些地方交通便利,房价和房租又不高。这和好多工厂转移到内地的逻辑相同。

地方政府帮忙找工人,成为改善招商引资环境的一部分,这其实说明劳动力可挖掘潜力已不足。劳动力有很多就业门路,选择多样,有不少岗位开出更高收入,这都让加工企业的吸引力下降。

这让我想起曾经的务工困难。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老家人在本地大超市找工作都要交押金,一个月工资300元,要押金3000元钱;到工厂务工也要交纳押金,不然不会录用;辞职还要扣钱,受尽刁难。这都是因为工作难找。

外出务工是当时的主流出路。2003年春节后,我在火车站看到广场上热闹非凡,南下的年轻人彻夜排队,有人吆喝着组织,将这些年轻人塞进火车。

现在这些年轻人早已回到家乡,他们的孩子也到了工作年龄,他们很少能留在南方的城里。回到老家后不少走向工地,做点小生意。

随着人口向上一级城市流动,吸引力较弱的乡镇和县城将会沉沦。不过这两年有了新变化,因为土地和租金便宜,工厂大量转移下沉后,乡镇和县城有了起色,工业和房地产发展,吸纳了很多人口就业。这使人口数量众多的中部地区有了一些优势。

但这可能是昙花一现。伴随着最后一批劳动力被利用起来,乡村人口持续流失后,这些地方恐将无可挽回地落寞下去。人口众多的县域有可能阶段性地作为就业吸纳承接地,但可持续性怎样需要长期观察。

整个经济体对就业人口的要求是惊人的,华为在吃中国工程师红利,加班时间长,工资低于海外竞争对手,让华为获得惊人成绩,吸纳就业人口也飞速增长。20年前华为员工数量是2.5万人,现在员工数量达到20万人。字节跳动员工数量突破10万,阿里、腾讯等也吸纳数万就业人口,百盛中国的雇员就达到40万个。众多中小企业从无到有地发展,都需要劳动力,从蓝领到白领,市场需求量都急速跃升。

有些行业比如教育培训等批量裁员,疫情打击造成旅游餐饮住宿和线下实体倒闭,据此我们常常预测会出现大规模失业潮,但实际上,这些劳动力中的大部分都被其他行业吸纳,因为经济体量发展起来后,行业生态多样,总有行业成长起来需要劳动力。

这么多年来,不停有裁员新闻,比如华为辞退员工等,但比裁员数据更重要的数据是这些企业就业总人数是下降还是增长了。企业人数扩张时很少有新闻报道,而一旦裁员,就会有批量报道,这只和新闻传播的规律有关。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