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5日开幕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代表十一届上海市委作报告时提出,过去五年里,上海的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今后五年,上海要打造世界级战略性平台,增强运作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果。发挥国家战略承载地试验田作用,形成更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集成性创新,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持续办好进博会,放大溢出带动效应。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上海扮演着龙头的角色。

  长三角投资(上海)有限公司(下称“长三角投资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池洪代表告诉第一财经,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突出体现在“一个强化、四个聚焦”上,即强化功能辐射,聚焦重点领域协同推进、聚焦重点区域率先突破、聚焦重大项目强化落实、聚焦重大平台深化合作。

  作为第一家总部入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上海市属国企,长三角投资公司致力于打造专注于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投资和投资服务平台,成为上海市国资国企对接苏浙皖的合作平台、联合“走出去”的服务平台、参与示范区开发建设的实施平台等。

  池洪称,成立两年来,长三角投资公司已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负责或参与多个项目,同时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国资百企合作联盟,打造了线上的联盟信息合作平台,牵头成立了长三角人工智能基金联盟、大健康基金联盟等。

  “自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发展规划、互联互通、疫情防控、金融服务、人才发展、要素流动、民生服务等领域,长三角地区有许多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和集成性制度创新,合作更加紧密了。”池洪认为,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挑战,长三角一体化将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进行更加合理的产业分工,并通过加大投入、产业转移等方法针对产业链薄弱甚至空白环节进行补充和增强,从而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的同时,一体化的发展也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的竞争力。

  “不论是科技资源丰富程度,还是国际化的程度,以及金融和人才优势,上海都在长三角地区发挥引领性的作用。这些优势要服务于产业高地的打造,必须和产业需求高度结合。”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上海科学院副院长谭瑞琮代表对第一财经称,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于2021年6月挂牌成立,主要的定位就是发挥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优势,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围绕产业创新需求,开展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成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作为把主要产能设在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企业,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代表表示,制造业整体面临多方成本上升的挑战,相对来说上海离市场更近,国际化程度也更高,因此与苏浙皖形成了产业梯度与互补。

  在池洪看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水平与质量,和世界级城市群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比如,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业同构,缺乏拥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也有待建立和完善。

  为此,他建议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着眼于一盘棋统筹谋划,优化四地功能分工。同时协同组织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推动融合分工,区域一体谋划从科学研究到技术研发,再到应用研究、产品中试产业化,直至产品市场化的产业创新链,引导各地找准自身定位和适宜发展环节,推动专业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培育绿色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