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7月27日电 (魏薇)27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中国消费大趋势——第二届中国消费论坛”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与会专家认为,上半年,中国成功应对了超预期因素影响,国民经济实现企稳回升。但当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不确定因素较多,这也意味着下半年仍有许多“硬仗”要打,特别是要稳住消费“基本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第一,稳增长重在稳消费,要把稳服务消费作为稳消费的重点。第二,稳消费重在稳消费预期。当前,消费预期转弱成为突出矛盾,消费信心、消费倾向、消费意愿呈现“三下降”态势。但是,消费预期转弱并未固化,仍有改善和优化空间。例如,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并未改变。初步估计,我国服务型消费占比2025年有望达到52%,到2030年有望达到55%-60%。第三,稳消费预期重在结构性政策调整。
如何进行结构性政策调整?迟福林认为,首先,要把改善消费预期作为稳经济大盘的着力点。未来几个月是稳消费的关键期,要加大结构性政策调整力度。其次,加大以稳市场主体为重点的结构性政策调整,切实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政策调整,有效应对就业压力加大等。最后,要尽快出台稳消费预期的一揽子举措。例如,优化现有支持消费的某些政策,使短期消费刺激与改善消费预期有机结合;加大公共消费政策力度;加快数字消费等。
“当前还存在一些制约消费的因素,包括消费发展的经济基础还不很牢固,疫情多发频发导致消费预期不稳定,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缺乏足够的动力,消费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很完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夏德仁说道。
在夏德仁看来,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明确消费发展战略的基本取向。一是明确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的比例关系,以及消费需求拉动经济主要目标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二是全面实施改善民生、鼓励消费政策。三是釆取有效措施稳定消费预期。四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引导消费观念不断进步,加快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五是不断深化市场体系改革,进一步优化消费发展的外部环境。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也提到,从消费预期的角度看,稳定消费预期,需要预期管理政策。第一,稳就业政策能够稳定收入,是消费增长的基础。其次,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需要有适应性的新政策。在满足旧消费预期的同时,需要创造新的消费预期;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服务业而非制造业。第三,在新的消费趋势下,消费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而是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因此需要有一揽子的政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提出,新形势下消费增长面临新挑战,包括全球化停滞、供应链收缩、贸易投资调整、老龄化社会、冲突对抗加剧等,但同时也面临新机遇。
谈及消费增长面临的机遇时,张燕生分析称,一是中美经济周期不同步,使中美消费趋同的趋势转向更差异化、分散化、错位发展趋势。二是美国推动去中国化、中国再全球化会影响消费未来趋势。三是产业链供应链双向迁移、利益相互纠缠,会形成新消费诱导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消费的新范式。四是中国强大的消费力和消费创新将成为推动中美科技、产业、金融等挂钩不脱钩、合作不对抗、开放不封闭的基础和动力。五是中国更加重视消费、进口和市场开放,将为贸易伙伴创造新订单、新需求和新动力(310328)。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则谈到,服务消费将成为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力量。推动服务消费的扩容,首先需要挖掘服务消费市场潜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同时鼓励节假日消费和夜间经济发展。其次需要扩大服务业供给,健全服务业标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第三,推动不同细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第四,服务消费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公共服务消费的支出。第五,更好发挥海南自贸港改革创新的示范作用。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表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率会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U型曲线,中国正在U型底部向上的阶段,消费增长和结构升级态势明显。针对短期的疫情冲击,需要实施相关政策以刺激与促进消费;在长远谋划中,需要从供给、业态、载体、环境和收入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布局。
论坛上,中改院研究员匡贤明代表课题组发布了研究报告《中国消费结构现状与趋势》。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尚未改变,服务型消费实现“双回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升,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亮点较为突出,服务型消费回流初见成效。
报告建议,推动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加快服务业市场的开放进程,加大服务型消费供给,加快服务体系与服务环境建设,推动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进程,推动农村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扩大公共消费,加快服务型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施策稳定消费预期。(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魏薇:vivi12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