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北京“两区”建设两周年,金融领域取得哪些重要成果?9月21日,在北京“两区”建设金融领域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颖,央行营业管理部党委委员、副主任刘玉苓,北京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吴静春,北京证监局一级巡视员陆倩发表讲话,透露诸多信息
北京金融资产规模约占全国一半
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也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前沿。两年来,北京金融业创新引领,金融领域“两区”建设跑出“加速度”。截至目前,金融领域102项任务落地96项,落地率94.12%,出台配套政策76项,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知识产权保险等创新实践在全国复制推广。
据王颖介绍,今年上半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9.8%,贡献全市约20%的财政收入,已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显著提升。北京金融法院大力推进金融审判体制机制改革,提高金融审判专业化水平。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以来运行平稳,截至目前,上市公司110家,交易量和活跃度不断提升。在京持牌法人金融机构超过900家,北京金融资产规模超过190万亿元,约占全国一半。
近年来,北京始终保持直接融资规模、占比全国最高,保险密度全国第一。
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王颖指出,北京制定出台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持续做好融资对接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的支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7月北京地区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68%,利率水平处于全国较低区间;上半年中资银行向高新技术产业投放贷款同比增长58%。
此外,“六个一批”形成“北京示范”。王颖提到,北京已落地一批标志性项目。
其中包括:高盛、瑞士信贷、安联保险、大和证券等外资金融机构在京新设或增资控股,持续深化在京发展;创设一批金融市场平台,设立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平台、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等金融市场平台,为全球创新要素流动提供新型功能载体;推出一批跨境金融服务和产品,率先开展QDLP试点,优化提升QFLP试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本外币账户合一试点等政策在京率先“破冰”;突破一批扩大开放资质,设立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海外平行基金,全国首单公租房领域公募REITs正式落地北京;实施一批营商环境优化政策,率先建立证券、期货、基金“三位一体”境外金融执业资格过往资历认可机制、上线全国首个金融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等;搭建一批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开创性举办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会议等,金融国际合作取得新成果。
王颖还表示,北京金融改革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积极申创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数字人民币试点稳妥推进,圆满完成冬奥会支付保障任务,冬奥会后北京市已全域转为试点地区。
数字人民币试点落地场景40余万
“两区”建设两年来,央行营业管理部也在扎实推动33项牵头“两区”任务全部落地。会上,就 “两区”建设工作情况,刘玉苓也进行了相关介绍。
一方面,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北京首家外资法人银行德意志(中国)获得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资格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主承销资格。外资信用评级机构标普、惠誉,全国首家外资支付机构贝宝支付、全国第二家个人征信机构朴道征信相继落地北京,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获批在京设立。中信建投(601066)证券和中金公司2家证券公司获得结售汇业务资格。
另一方面,数字金融优势加速显现。刘玉苓介绍,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大到北京全域,累计落地40余万个场景。全国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在创新应用数量、技术应用场景及申请主体多元化方面保持领先优势。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正式启动建设。建成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京津冀征信链”。
另外,一批首创性的金融服务成果率先落地。全国率先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有效降低企业和银行运营成本。全国首创“外汇衍生品银企对接公共服务平台”,切实服务中小企业汇率避险。北京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首家实现实物资产跨境交易场内外汇结算和外汇原币划转的交易所,资金结算效率显著提升。
“跨境资金流动便利是“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着力深耕的重点领域。” 刘玉苓介绍,两年来北京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其积极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标准,紧扣市场主体便利化诉求,持续增强跨境金融领域创新政策的供给质效,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高效、多元的跨境金融服务。
例如,继2021年率先在全国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后,今年7月进一步升级试点政策,北京地区新增10家试点企业,涵盖制造业、服务业、能源等多个行业,截至目前,试点企业累计办理业务规模超300亿美元,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亿元人民币。
另外,进一步完善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内容,支持诚信合规的银行为优质企业实施优化单证审核、特殊退汇免于事前登记、服务贸易税务备案事后核验等多项便利化措施。试点以来,累计办理试点业务4.6万笔,金额超1700亿美元。
北京银行业新增贷款1.67万亿元
金融业是北京第一支柱产业,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会上,吴静春同样介绍,近两年北京银行(601169)业保险业资产总量和业务规模实现逐年稳健增长。
截至2022年8月末,北京辖内总资产30.97万亿元,近两年增长11.19%,其中各项贷款12.66万亿元,近两年增长15.24%;北京保险行业累计承担风险保障总额2207万亿元。
“两区”建设两年来,北京银行业新增贷款1.67万亿元。截至2022年6月末,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规模9310亿元,较2020年9月末增长103%,有力支持首都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北京科技型企业贷款规模7034亿元,自“两区”成立以来累计投放贷款超1.2万亿元,有力支持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辖内主要中资银行绿色信贷余额1.58万亿元,近两年增长28.49%,有力支持首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吴静春表示,北京银保监局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首都营商环境。实现许可申报要求一张清单、许可事项一个入口、批复文件一键送达。推动北京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全覆盖,37项行政许可审批时限平均缩减31天。自贸区多项审批事项改为报告或备案,新设支行所需审批材料减少三分之二。
“两区”建设两年来,北京银保监局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新设分行(公司)级以上机构共44家,其中10家位于自贸区内,新设支行(公司)级以下机构共123家,其中22家位于自贸区内。高效审批并推动多家外资银行保险机构落地,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相继落户北京。
吴静春补充,北京银保监局已打造了一批突破性、示范性的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品牌,创新形成了广泛推广的金融服务“北京经验”。
其中包括,深化大数据应用,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联合多部门共同建设全国首个省级银政数据共享平台“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目前已与8个政府部门实现政务数据共享,接入总分行级银行保险机构40多家,覆盖金融服务网点4189个,率先实现不动产抵押等线上办理。
另外,创新普惠金融机制,搭建银企服务桥梁,联动市区两级有关部门在全国首创“续贷中心”“首贷中心”,整合设立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截至2022年8月末,已累计完成首贷审批4.93万笔,金额2029.11亿元;完成续贷审批1.84万笔,金额669.4亿元。
直接融资规模突破6千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市场同样是首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陆倩介绍,自“两区”方案获批以来,北京证监局不断深化辖区资本市场改革,一系列重大首创性政策落地,首次、首家、标志性项目陆续推出。
其中,直接融资规模稳居首位。陆倩指出,北京作为全国直接融资高地,直接融资规模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数据表现上,2021年各类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1.28万亿元,同比增长3.75%,创历史新高;今年1-8月,25家公司IPO首发上市,直接融资规模突破6千亿元 ,居各辖区首位。目前,辖区44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20.98万亿元,占全国近1/5(20%)。
同时,北京拥有全国最强大的资本市场服务业产业链和私募股权市场,证券基金期货业样本多元、业态丰富。陆倩介绍,北京有证券公司18家、期货公司19家、基金管理公司36家,在全国排名前列。在京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级机构等市场配套服务机构类型齐全、竞争力强,业务规模居全国首位。私募基金管理人4127家,管理基金21121只,基金规模4.39万亿元,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数量和规模居全国首位。
陆倩表示,北京证监局也在全力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进一步深化改革。在该项成果上,北交所实现高质量扩规模,融资效率显著提升。截至2022年9月2日,北交所上市公司11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90%,23家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北交所开市以来,审核效率不断提高,近期有公司从受理到上会仅用时38天。从北京辖区情况看,截至2022年8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11家,辖区还有拟上市公司50家,已验收26家,在辅导24家。
另外,截至2022年8月底,辖区共有新三板挂牌公司867家,占全国的12.89%,排名各辖区第一。辖区挂牌公司总股本845.09亿元,排名各辖区第一。新三板市场在增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全链条、全口径服务能力的同时,持续为北交所输送优质上市资源。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