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高排放上市公司高层几乎都公开表示了对于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态度。但通过十个大项指标衡量,发现很多企业并没有对碳减排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9月22日《财经》杂志主办的“2022《财经》碳中和高峰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发布会”上,财经产业研究中心总监刘建中在发言中表示。

《财经》产业研究中心总监刘建中

首先,他说编制“双碳领导力榜”有三点意义。第一,领导力榜衡量的不是减碳的结果,而是减碳的意识、准备和行动。可以衡量企业是否从规划上、组织上、方案上、技术上,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做了准备并开始行动。第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个榜单可以让普通人直观看到哪些企业真正重视双碳事业,哪个企业是敷衍了事。第三,传播优秀经验。十个大项指标,都有公司获得了满分或者接近满分的成绩。榜样就在身边,通过相互学习,企业可以提高减碳效率。

他说,高排放企业领导力榜里的洞见有九点。

第一,整体成绩不佳,卓越和优秀仅占10%。60%的公司是“中等”和“一般”。而“中等”和“一般”表明企业准备不足、行动有限。

第二,从企业属性看,央企好于民企,民企好于地方国企。“良好”以上的比例,央企是57%,民企是21%,地方国企是13%。

第三,从行业看,石化、航空好于电力、钢铁。良好以上的比例,石化80%,航空67%,电力28%,钢铁23%。但有趣的是100家上榜企业中,唯二的两家卓越企业,宝钢股份(600019)是钢铁企业,中电控股是电力企业。这反应了电力、钢铁行业的情况参差不齐。

第四,披露与沟通方面,H股优于A股。H股上市的公司,82%披露了碳排放;A股、H股两地上市的公司,83%披露了碳排放;仅在A股上市的公司,仅有15%披露了碳排放。

第五,高排放企业尚未普遍提出碳排放目标,没有建立目标分解与考核奖惩机制。其中仅29家提出明确的减碳目标。而且,要达成公司碳排放管理绩效,应科学分解相关目标,并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加以保障。目前有21家公司建立了以低碳为导向的考核奖惩机制。

第六,普遍缺乏专职的碳排放管理团队。只有15家公司明确了董事会对碳排放管理的具体职责,25家公司明确有专门团队负责碳排放管理工作并说明具体职责。

第七,在碳排放管理中未普遍利用信息化工具。碳管理信息化工具是“碳排放管理机制”。大项中的一个分项,得分率仅13%。碳排放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化工具可以提高效率。工具使用率低,从侧面反应了企业准备不足。

第八,其实还有很多其他问题,比如大部分公司高碳业务转型计划尚不清晰,与碳排放相关的重要信息披露不充分,碳排放核算能力有待提升,引导员工和公众减碳以及助力行业减碳仍需加强。

第九,也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方面。比如,碳排放强度方面,以产出实物量衡量的产品碳强度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27家披露产品碳强度的上市公司中有24家出现下降。有23家上市公司在碳汇、CCUS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方面展开研究示范。

房地产行业双碳领导力榜显示,行业营收居于前列的25家公司中,得分优良比例达到了72%。民营企业中,龙湖集团得分最高。2019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约50亿吨,占当年总排放的一半。房地产行业对于减少碳排放至关重要。

汽车行业双碳领导力榜显示,行业营收居于前列的上市公司中,得分良好比例为33%。仅吉利汽车满足卓越评价。2021年,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12亿吨。对于减少碳排放汽车行业也非常重要。对于下游,要减少车辆使用的排放,关键在于向新能源车转型,就需要研发技术满足市场对于新能源车的各种期待,比如安全,长续航等,从而加快新能源车的渗透速度。对于现在还生产燃油车的车企来说,就得想办法降低百公里油耗,从而减少使用过程的排放。对于上游来说,钢铁是高排放行业也是车企的供应商,所以车企可以设立整个价值链减排的目标,利用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推动钢铁企业减排,向车企提供低碳的钢铁产品。

互联网科技行业双碳领导力榜显示,行业的得分优良比例为30%,头部公司表现优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三家公司符合卓越评级。阿里巴巴首先提出范围3+的理念,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带动上下游减碳。计划未来15年,减碳15亿吨。这个目标非常有雄心,这是自身范围3排放的7倍多。

银行行业双碳领导力榜显示,营收前30里面,28家的评定在良好以上,得分优良比例为93%,为各行业最高。银行可以提供绿色融资,助力碳减排。

证券行业双碳领导力榜显示,营收前30里面,得分良好率47%。证券行业可以帮助减碳优良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推动双碳事业。

刘建中表示,未来财经产业研究中心会更深入调研,切实了解企业减碳过程中的困难和诉求。同时,推广有效率的减碳经验。并致力于提高全民的减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