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3日讯(记者 闫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哪里会成为新阶段的新动力(310328)?

近日,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深圳资产管理学会创会会长巴曙松表示,独具特色、充满潜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说是最有条件成为新阶段的主要增长动力来源之一,也有条件成为中国这个庞大经济体内循环与外循环相互联系的纽带。

巴曙松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与目前多个世界级的湾区相比,毫不逊色。面对全球性挑战和不确定性增多,金融行业的重新洗牌中,需要不断“从零到+”来重新总结与提炼,先有“归零”的心态和时常“清零”的革新理念,继而探索大湾区“金融+”发展模式。

全球经济新阶段初具雏形

巴曙松认为,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下,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虽然这个新阶段的细节特征还在变化之中,但是其大致的轮廓应当已经初具雏形。

大致看来,全球化进入暂缓阶段;高速全球化推动下的高增长和低通胀阶段基本告一段落,通胀水平在明显上升,增长速度在持续回落;技术创新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竞争的主要领域,而新经济在不同经济体、不同行业的发展也非常分化;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全球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动荡的环境下难得的全球化共识,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显著因素。

回归本源,从“零”出发

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变革时代,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的思考与感悟,可以“从零到+”来总结和提炼。

“零”首先象征了一种建立在自然规律基础上的科学思维,“零”不仅意味着新的起点,也是追溯本源、提升认知、把握未来的一个基础。

二是,“归零”的心态保持对市场和市场规律的敬畏之心。巴曙松表示,纵观金融市场,历史的最大教训是,人们很少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人类进入21世纪,不仅现代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全球即时通讯成为现实,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使得金融家们的聪明才智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把金融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然而,金融动荡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相反,发生的频率更高,波及的范围更广。现在看来,2008年以来,经过各国协调一致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虽然使全球经济避免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重演,但是欧美等经济体的社会的撕裂、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等依然是严峻挑战,经济社会运行现在依然隐忧处处,问题重重。新冠肺炎疫情再叠加上俄乌战争爆发等因素,正使全球经济面临的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比尔·盖茨在这次疫情发生后提醒大家:疫情是一个冲击、是一个危机,但也带来一个伟大的反思和纠错的机会。“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为了更好地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企业家需要从金融的本源出发,从实体经济的真实金融需求出发,探索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促进行业合作与区域发展。

三是时常“清零”是终身研究和学习的一个重要内涵。仅仅靠简单的模仿、追赶,就想赢得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行业和技术在快速升级,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要有探索创新的能力,避免陷入在已有的知识里过度“内卷”的低效学习和工作。敢于面对金融市场的迅速变化以及产生的新问题、新经验,随时踏上新的研究旅程。当前,面对全球性挑战和不确定性增多,在金融行业的重新洗牌中,如何把握全球金融市场动态,保持洞察金融市场发展的敏锐嗅觉,在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中为金融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和创新良机,是学者们不断用金融研究参与金融实践的不变使命和不息动力。

“金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模式

巴曙松认为,如果说“零”反映了一种科学态度、一种敬畏市场的精神、一种革新理念,“金融+”则体现了对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发展的一种认识。

那么,在“零”的基础上,如何助力大湾区“金融+”的发展模式?巴曙松认为需要从三方面思考。

一是以“金融+”重新理解大湾区。2018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共同关注的新增长极。而纵观全球有代表性的大湾区的发展,金融无一例外都成为全球各个知名大湾区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也是推动全球各个大湾区发展的关键力量。

“金融+”是全球各大湾区成功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和经济规律。可以预计,金融行业也必然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未来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巨大空间。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传统经济增长动力也在减弱,这种情况下要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必须要促进技术的进步。粤港澳大湾区目前要做的,也正是怎么加快资源配置的转型,促使新经济的占比比重持续提升。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它的产业转型、它的技术升级与其活跃的资本市场形成密切而良性的互动,新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增长动力的形成自然有其独特的金融需求,金融业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找到独特而富有针对性的专业解决方案去参与和加速这个产生升级与创新的进程。

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能不能为中国和全球的新的技术进步、产业转型、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金融+”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以“金融+”重新理解金融行业。现代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产业的不断升级,金融业必然会成为竞相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从人类金融历史的发展脉络看,金融从来不仅是金融业尤其是简单的发债、融资本身,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相当高阶段的产物,金融与人类迅速变革的各前沿技术、创新领域息息相关,未来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仍有巨大的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多次强调,“从金融业发展的历程来看,金融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服务”“金融业本质上就是信息产业”。从金融业如何与信息行业的相互赋能来回顾和反思二十多年来资本市场与IT行业的迅速发展,就是一个理解“金融+”的独特角度。

又如,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排放目标,以及与此同步进行的全球碳中和进程,将深刻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格局、区域增长格局以及经济发展格局。目前促进绿色金融与ESG投资与碳中和目标的协同,正在成为更多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共识,ESG投资以及更多的新兴的“金融+”的领域和模式,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产业新机遇。

三是以“金融+”重新理解这个时代。毫无疑问,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经济金融全面转型的大变革与大动荡过程中。这种市场动荡的激烈程度是历史少见的,带来的冲击也是相对持久而全面的。

巴曙松表示,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有必要从“金融+”的各种不同角度思考和研究。疫情还在发展,影响也在不断地变化,基于区块链等的新的金融创新也在跃跃欲试,如果从“金融+”出发去主动地适应它,这种变化对金融领域带来的影响很可能就会体现在能够把握的很多方面。

此外,巴曙松还指出,香港是全球金融体系中最为活跃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处于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独特位置,而深圳的“双区”驱动和“双区”叠加则体现了市场的活力与国家战略的巨大合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公布之后,这方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热土”,已然需要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并参与全球竞争的“湾区经济”角度去理解和展望。

围绕系统探索“金融+”实现路径,近年来,深圳市资产管理学会连续举办“全球大湾区金融家大讲堂”等一系列讲座,邀请银行、租赁、信托、基金等多家金融机构专业人士,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本源出发,对金融行业发展相关议题进行论述,并收录16位资深专家学者观点,整理出版《“金融+”之道》一书,。

这其中包括招行深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岳鹰,中国航空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姚江涛,世纪证券原总裁许建明,招证国际首席执行官鲁公路,中国邮储银行行长、执行董事刘建军,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兴业银行(601166)原执行董事兼董秘唐斌,民生金融租赁董事长周巍,中国邮储银行湖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宏海,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叶望春,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东方证券(600958)首席经济学家邵宇,交通银行(601328)研究部负责人周昆平,西泽研究院院长赵建,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李菁,这些一线金融家共同带来实践与思考,探求大湾区“金融+”的独特发展模式。

书中收录的观点不仅涉及银行、租赁、信托等具体金融行业发展的内容,也包括了新基建、新货币理论、疫情冲击等宏观维度,还探讨了人工智能、量化交易等技术前沿。

九万里风鹏正举,粤港澳蓝图绘就。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忘初心,从新出发,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贯穿始终,融汇贯通,从0到+,金融助力实体,才是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