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链的优势仍然在,关键是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的商机。

  在全国多地掀起出海抢单潮之前,“85后”外贸人唐菲就已经一个人开启了拜访国际客户的旅程。

  “一是疫情期间通过线上谈了些大项目,必须去和客户线下见见面;二是还是要抓紧去看看外面的实际需求。”11月10日,唐菲选择了迪拜这样只需要落地签的地点与客户见面,“对方过去也方便”。一周约见了6家客户的他,最终带回了2000万左右的意向订单,而在落地第一天就敲定的两个货柜,如今也已经发货完成,“后续客户还会继续下单”。

  作为出口卫生护垫和纸尿布机械设备的外贸商,泉州世茂威腾进出口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唐菲在今年收获了30%的订单增长,也是在外需疲软、订单流失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乐观的中小微外贸人之一。

  和唐菲不同,出口家纺布料和成品的“50后”外贸人张复才,在疫情三年里经历着订单持续小幅下降的挑战。但他对于明年的外贸形势也依然乐观。今年在江苏宿迁布局了新型智能工厂的他,正在把原先以欧美市场为主的调整到以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为主。

  在外需疲软、订单流失的大背景下,这些外贸老兵们展现出了强劲的韧性,不仅在危机中抓住了中国制造数字化与国际化升级的窗口期,也在仍然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中,提前看到了外贸增量的机遇。

  为什么乐观?

  但疫情带给唐菲的冲击其实一点都不小。由于主营业务是卫生护垫和纸尿布机械设备和相关原辅料,要促成交易往往需要客户来到工厂考察,而疫情让线下交流中止,也让获客变得艰难。

  唐菲告诉第一财经,线下走不通,那就想办法从线上入手,加大对跨境电商平台的投入,更加主动地运用数字化工具,“比如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上,我们把线下工厂进行了VR展示,客户可以通过线上真实地看到我们的设备,从而增加对工厂的信任。同时国际站作为全球大型的B2B平台,也有数字化认证,可以对我们工厂做一个背书”。

  另外,他们也丰富了营销的方式,“让客户为自己背书”。比如,邀请深度合作的客户一起合作拍摄“客户见证”的视频,对公司的整体服务和产品做一个评价,以便于在与新客户交流时直接展示,增加说服力。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加速国际化转型,招聘外籍员工以提供本地化的服务,增强团队的差异化和竞争力。

  唐菲想做的,并不只是机械设备和原辅料的出口生意,而是为新兴市场的客户提供包括原辅料、生产设备、技术服务、管理系统乃至理念在内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国外买家的需求还是在的”,中国产业链的优势也仍然在。对于企业而言,关键是能否击中并满足客户的深层需求,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的商机,这也是外贸的增量所在。

  对于68岁的张复才来说,扎实的技术和长期以来积累的客户信任,是他50多岁才创业做外贸的动力所在——以家纺面料和防水尿垫、防水床罩和枕套等家纺成品为主营业务的他,在疫情前就实现了过亿的年营收额。

  作为上海四秀复合布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张复才至今仍然活跃在跨境电商的第一线,也向外界证明着玩转电商和数字化,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属。目前,他们70%左右的订单都来自于跨境电商平台。

  从零到有,如今东南亚国家的出口份额已占他们总体份额的五分之一,而出口的产品也在成品和布料之间根据客户的需求灵活调整。当然,有所收缩但体量仍然大的北美和南美市场,也将继续是他们发力的市场。

  张复才告诉第一财经,由于东南亚和印度等地的劳动力成本较低,近年来的确对中国的传统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眼下中国的供应链在体量和成熟度上仍然占据优势,这也为他们提供了窗口期。

  “过去几年里,其实市场上的订单并不缺。”张复才说,只是受限于厂房和招工难题,他们无法承接所有的订单,为此,他们一直在计划扩建厂房,并往自动化、数字化的方向转型发展。今年,厂房的扩建计划落地,并将在明年春天正式投产,这为明年产能和营收额的增加提供了保障,也为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增加了筹码。

  明年趋势如何?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8.3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8.6%。继今年7月进出口增速重返两位数后,这一数据连续小幅回落。

  明年的外贸趋势会比今年更好吗?

  12月20日,阿里巴巴国际站总裁张阔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从近期数据来看,欧美通胀率正从高位回落,海外库存拐点也会在明年出现。海外需求将在明年恢复。作为外贸领域的先导指标,当前以阿里国际站为代表的一系列跨境电商平台的主动访问量、优质商机都在持续攀升,这是一个明确信号。

  不过,张阔认为,明年整体外贸形势将走出一条“U形”反弹的曲线,“U形反弹”而不是“V字形直线反弹”,意味着恢复需要时间。至于新的增量,他表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行业结构的优化。

  亚马逊的概括性报告也显示,在中国卖家出海的重要国际站点之一美国,今年“黑五”“网一”期间的畅销品类包括家居、时尚、玩具、美妆等。而中国卖家凭借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在活动期间取得销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