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现,苏州、佛山、东莞等市去年产量增长最明显的工业产品主要是高技术类产品。这些城市在推动自身传统优势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发力新旧动能转换,力争发挥出工业、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作用。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吴文汐
目前,中国主要地级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是何图景?
为评定这一水平,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划定了61个新星之城(除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外,在普通地级市中,通过GDP、人口标准,还有城市群、都市圈、省域副中心等战略定位以及人均GDP等标准,筛选出61座新星之城样本城市),并在其中筛选出10个2021年GDP在8000亿元以上的万亿和准万亿新星之城,通过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等指标,对这10座城市的工业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观察分析。
这10座城市分别是苏州、无锡、佛山、泉州、南通、东莞、常州、烟台、唐山、徐州。2021年,苏州工业增加值在新星之城中实现领跑,距离万亿大关仅一步之遥;佛山、东莞、无锡、泉州在5000亿以上水平;南通、唐山、常州、烟台工业增加值也在3000亿元以上。
同时,工业增加值表现较好的城市,规上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也排名前列。2021年,苏州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超4万亿元;佛山、东莞、无锡在2万亿元以上;泉州、唐山、常州、南通也超出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经济增势较快的新星之城中,一个较明显的共同特征是均关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现,苏州、佛山、东莞等市去年产量增长最明显的工业产品主要是高技术类产品。这些城市在推动自身传统优势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发力新旧动能转换,力争发挥出工业、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作用。
苏州工业增加值近万亿
通过梳理10个万亿和准万亿新星之城第二产业比重发现,这10座城市二产占比均超过40%。其中,东莞、泉州、唐山、佛山二产比重在50%以上,说明工业在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起到较关键的支撑作用。
工业增加值指标可以从整体上反映一个地区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梳理发现,10座新星之城中,苏州工业增加值领先明显,2021年苏州实现工业增加值9962.5亿元,离万亿大关仅一步之遥。佛山、东莞、无锡、泉州在5000亿元以上,2021年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414.3亿元、6077.5亿元、6038.5亿元、5758.6亿元。南通、唐山、常州、烟台工业增加值也在3000亿元以上。
苏州在工业经济上的表现,无论是放在新星之城样本里还是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均名列前茅,在2020年时,苏州官方曾喊出要成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市”的目标。2021年,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甚至超越了上海。发展至今,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167个中类和489个小类,还拥有16万家工业企业,是中国工业、制造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
苏州工业为何强?一方面,苏州支柱型产业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苏州制造业新兴产业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除此之外,位于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地带的苏州地理位置优越,是距离上海最近的地级市,这也使得苏州成为上海资源外溢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借助这一点,苏州在招商引资上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紧随其后的莞佛“双子星”,这两座城市素来有“世界工厂”之称。同属珠三角地区的这两座城市,在工业、制造业上一直并肩齐行。今年8月26日、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发布《关于支持佛山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的意见》和《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赋予两地“增强珠三角地区核心引擎的战略支撑”的共同使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是其中重要的抓手。
2021年,佛山、东莞二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9.3%、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3%、10.2%。两地在制造业发展上的思路也有相似之处,从相关规划中可以看出,莞佛二市不约而同突出“制造+创新”。同时,在具体举措上,两地均在大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强调产业高端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021年,10座新星之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依次为常州(13.6%)、南通(13.4%)、徐州(13%)、无锡(12.9%)、烟台(10.8%)、东莞(10.2%)、佛山(9.3%)、泉州(9.1%)、唐山(4.9%),苏州未公布相关数据。
常州、南通两座同属江苏省的兄弟城市在增速上位居样本前列。常州在工业上的“突飞猛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其中最重要的助推力。自2014年加入新能源赛道后,常州逐步打造起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吸引中创新航、宁德时代(300750)、蜂巢能源等龙头企业入驻。今年前三季度,常州新能源产业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90%。
南通的工业水平虽然目前不及同省的苏州、无锡,但南通对于本土工业发展表现出很强的信心,提出的目标也十分宏大。在2020年时,南通便将制造业投资目标设定在2000亿元,比当时苏州的目标还高出500亿元。2021年,南通又提出“力争每年有10个超百亿项目、100个超十亿制造业项目在建”的目标。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上看,南通确实后劲十足。
工业经济发展好,一定程度也体现在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上。2021年,10座新星之城规上工业营业收入依次为:苏州(43811.2亿元)、佛山(25628.48亿元)、东莞(25511.07亿元)、无锡(22772.78亿元)、泉州(19304.75亿元)、唐山(14982亿元)、常州(14266.99亿元)、南通(11171.99亿元)、烟台(9005.1亿元)、徐州(5946.73亿元)。
规上工业利润总额方面,10座新星之城依次为:苏州(2716.59亿元)、佛山(1881.12亿元)、泉州(1610.64亿元)、无锡(1452.45亿元)、东莞(1209.01亿元)、常州(855.24亿元)、南通(760.2亿元)、烟台(583亿元)、唐山(565亿元)、徐州(357.31亿元)。
苏州、无锡、唐山、常州、南通、徐州等市同时公布了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速,从已公布的城市来看,这两项指标2021年的同比增速均达到两位数,规上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增长较快。
各地纷纷发力先进制造业
在产业转型升级浪潮下,更多的城市开始探寻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径,特别是当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加快,以工业、制造业立市的城市正在发力向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方向突围,力争构建更加现代化的制造业体系。
观察10座新星之城中工业经济表现较好城市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可以发现,增长最快的主要是高技术工业产品。以苏州为例,2021年,苏州产量增长最快的工业产品为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电子元件、滚动轴承、光伏电池,产量分别增长44.8%、38.4%、28.3%、27.2%、24.6。
苏州近年来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猛,2021年,苏州全市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230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0%。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四大创新产业集群产值比上年增长17.1%。
以生产传统制造业产品起家的佛山和东莞,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较快的分别是半导体分立器件、工业机器人、家用燃气热水器、家用燃气灶具,以及电子计算机整机、显示器、彩色电视、光电子器件。由此可以看出,佛山、东莞在保留原本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产业同时,正在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
2021年,佛山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9.4%。东莞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2%,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29.6%,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49.2%,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5.0%。
与此同时,更多的城市提出先进制造业发展目标。
无锡在“十四五”期间提出的目标是全力构建以“四大地标产业+六大优势产业+五大未来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不仅如此,无锡还提出要打造“中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喊出要“领跑全省、示范全国”的口号。
事实上,无锡近年在先进制造业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在集成电路产业上,具体到产业链各个环节,无锡在集成电路封装环节排名全国第一,制造环节全国第三,设计环节全国第四。近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无锡有三个集群入选,分别是物联网集群、生物医药集群和高端纺织集群。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准万亿新星之城中为数不多的北方城市唐山。在十多年前,唐山坐上了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头把“交椅”,但也付出了能耗过高的代价。如何从资源型工业城市向新型工业化转变?唐山同样提出了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强市的目标。
唐山提出构建“4+4+N”现代化产业链条,即精品钢铁、绿色化工、绿色建材、高端装备制造4条标志性产业链,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信息智能4条成长性产业链,基因技术、类脑智能、空天开发等N条前瞻性产业链。按照既定目标,到今年底,4条标志性产业链和4条成长性产业链将实现营业收入1.3万亿元。
唐山近几年产业结构确实有所优化。一方面是二产比重相对有所下降,同时三产比重正在提升。另一方面,从2013年至今,唐山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13.0%,快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4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61座新星之城由于缺乏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等政策、资源优势,作为普通地级市很多城市都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甚至不少城市工业基础仍比较薄弱。我们选取的这10座万亿、准万亿城市,是其中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有的工业化水平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新星之城乃至广大普通地级市的工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被忽视。加之要素成本上涨、工业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加大、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困难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在工业经济发展上面临困难。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对于推动一座城市,尤其是普通地级市的生产效率提升、产业结构转换,以及支撑长期的经济增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城市应该在保留原有制造业支柱型产业优势的同时,加快推进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智能制造转变,培育制造业新兴产业,提升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实现动能转换,从而发挥出工业、制造业作为城市经济中“筋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