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第一年,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远目标的开局、起步之年,2023年经济工作怎么做?
去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此基础上,近期,多地密集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立足各省份实际情况,对2023年的经济工作进行部署,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力争为实现发展经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远目标开好局、起好步。记者梳理发现,“高质量发展”“恢复消费,扩大内需”“增加有效投资”等成为各地抓好2023年经济工作的共同“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高质量发展
在各地2023年经济工作部署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均被放在重要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当前形势下,重点是要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
“需要把握好量和质的辩证统一关系。”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需求处于恢复阶段,各地首先要推动经济运行加快好转,同时,着眼中长期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可以重点关注“经济稳定发展、民生保障、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等议题。
对此,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着重谈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他表示,产业升级基础设施中,信息、科技与新能源、城轨交通等构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部分,成长性很高,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地方经济工作会议中,各地都对这些内容做了重点关注与具体部署。例如,山东省要求,聚焦高端装备、现代轻工纺织等“十强产业”,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四川省提出,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构建工业“5+1”、农业“10+3”、服务业“4+6”现代产业体系,突出优势、靶向发力,以重点突破引领产业能级整体提升。江苏、重庆、贵州等多地,也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此外,多地提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足见其战略新兴产业的地位和重要性。
关键词之二:恢复消费,扩大内需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同时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3年五项重点工作任务,“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即是其中第一项,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记者梳理发现,各地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也均将该任务放在优先位置,提出具体举措,千方百计“恢复消费,扩大内需”。
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综合施策扩大消费。江苏省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营造便利消费的环境条件。安徽省提出,要支持城乡居民增加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更多通过推动供给创新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在受访专家看来,各地提出的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创新消费场景和推动重点领域消费政策逐步落地,是下一步的破题之钥。例如,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支持居民扩大收入,进一步强化支持对就业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企业主体。另一方面,要聚焦重点消费领域提振需求,通过发放消费补贴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而在温彬看来,首先,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让居民能消费。其次,要改善消费条件,让居民愿意消费。最后,要创新消费场景,拉动消费提升。
关键词之三:增加有效投资
除消费外,投资也是内循环的重要部分,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扩内需方面,强调消费和投资两头抓。在近日各地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时,“有效投资”依然受到重点关注。
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狠抓重大项目建设,要启动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掀起新一轮重大项目建设高潮。福建省提出,要突出扩大有效需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扩大科技和产业投资,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广东、安徽、河南、山西等地也将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明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对此,周茂华分析称,目前国内消费偏弱情况下,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有助于带动就业、增加收入,促进消费综合效应释放;一些大型基建项目产业链长,对投资和就业拉动效果明显;同时,重点基建项目稳定投资、扩大内需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值得关注的是,多地还在积极谋划“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江苏省提出,有效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湖南省提出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民间投资是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大盘的重要环节。“要充分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在重要领域引入民间资本,在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还可以发挥其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更好地确保投资有效。”曾刚表示。
对于地方政府如何激活民间资本、抓住关键环节、扩大有效投资,周茂华表示,要通过重大项目牵引,创新合作机制,适当出台税收优惠措施;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大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融资支持;减少民间资本投资壁垒阻碍;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公平、透明、规范、法治的经营环境,稳定民间资本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