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罗曼

央行近期公布的2023年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当月居民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亿元。

近年来,我国居民存款增长较快,在人民币存款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居民长期以来有着较为强烈的储蓄习惯,老百姓(603883)爱存钱,储蓄率一直相对较高。其次,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居民对流动性的偏好有所上升,同时资本市场波动加大,股票、基金收益明显下降,尤其是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破净”,导致居民存款意愿的边际上升和投资意愿的边际下降。第三,居民购房减少。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常态化,商品房销售很难回升至2021年的水平,因购房减少产生的超额储蓄也很难再回流至房地产市场,更多的是以超额储蓄形式存在。

居民存款数据增加有利有弊。对个人而言,可以抵御未来不确定的风险,但因为货币只有在市场中有效流通才能更好带动经济增长,存在银行只会造成货币挤压,也反映出未来预期转弱、消费需求不足、投资意愿下降等问题。

因此,如何让居民从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已成为当下我国经济工作重中之重。下一步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系列有效政策组合拳,稳定居民预期和信心,进一步提振居民消费和投资。目前各地已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可供进一步借鉴推广。一方面是鼓励各地区增加消费券发放。发放消费券可带动居民额外消费增加,扩大全社会消费支出规模,消费回升又可促使企业加大投资,实现经济更大幅度增长,从而形成消费-投资-再消费的经济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是鼓励汽车消费并向更广的城镇农村市场下沉。众所周知,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特点,对于促进消费复苏以及增加就业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消费潜力巨大,二者有效结合也能拉动全国消费复苏。

此外,今年有关方面也可择机降低利率水平,一来可以降低经济主体的债务负担,刺激消费和投资复苏,二来为股市上行创造货币条件,不仅可以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也能够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来可改善市场预期,提振消费者信心。这些措施均有利于促进超额储蓄向消费的转化。

当然,真正提振消费者信心的关键还是增收和保障民生。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居民养老、就医、教育等方面的迫切需求,降低居民后顾之忧进而降低防御性储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