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上午,新加坡外交部长一行到访北京,这也预示着北京与新加坡经贸合作有望继续深化与拓宽。
新加坡是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投资和金融中心,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北京则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两座世界级城市在功能定位上非常契合,双方如果能实现政府级别的深度经贸合作,将能擦出哪些创新的“火花”?又将给各自带来哪些发展红利?
合作前景广阔
新加坡与我国多省市已建立经贸合作机制,根据外交部消息,截至2022年7月,这个名单已包括天津、山东、四川、浙江、辽宁、江苏、广东等7省市,但北京暂未名列其中。
“新加坡与北京的经贸合作早已有之,但只是局部的、单项的,没有形成政府间合作机制,也没有上升为战略合作层面。”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但是双方在许多经贸领域具有互补性,未来开展深度合作和战略性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
“前期可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教育文化旅游、城市治理、营商环境建设和国际物流等领域开展合作。”宋向清表示,“随着合作机制的不断优化,可探讨建立数字经济、前沿技术联合研发、全球网络平台,创新创业生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合作机制。”
在提到的多个领域当中,宋向清首推高端核心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他认为在科技创新维度如果双方能达成深度合作,将是最大的看点。“比如芯片技术、半导体领域、生物医药等方面。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也可以是新加坡优先考虑深化合作的领域,也符合北京的需求。”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同样指出,北京是“双中心”城市,即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怀柔科学城是北京‘双中心’的核心载体,所以,北京可以与新加坡进行相应的合作项目,探索具有北京特色的‘百年怀柔科学城’建设”。
优劣互补、互鉴互学
北京和新加坡双方在合作上其实也各有优势与劣势。宋向清介绍,在新加坡方面,其优势在于航运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国际会展会议、现代工业技术服务等。其劣势在于国土面积狭小,纵深不够,无法建设大型工业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因此,其多数工业品尤其是生产性原辅材料大都需要进口。
在北京方面,宋向清也指出,其优势在于人才资源丰富、大企业多、城市文化厚重、商业繁荣、数字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劣势则在于缺少国际航运,全球物流水平尚有提高空间等。
各有优劣使双方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与较强的互补性。从合作的空间上看,看懂App联合创始人由曦认为,北京和新加坡双方合作空间较广,可涉及金融、人才、城市规划与建设、旅游文化、贸易合作等5个方面。
“例如,在金融方面,北京和新加坡都是重要的金融中心,两地就可以在金融市场开放、金融监管、金融科技等领域展开合作。”由曦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而从合作的互补性上看,宋向清认为,建议北京和新加坡可在商业空间规划和布局、城市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智慧城市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能够推进深度合作,互鉴互学。
“其实,新加坡的一大长处就在于城市治理方面,这也恰是北京正在发力为之的。”宋向清表示,“比如商业空间规划布局和建设,北京存在的不均衡性导致人员和车辆流动出现潮汐现象,而这种情况在新加坡不明显,新加坡的经验是大力发展社区商业,从而使其商业空间利用合理有效。”
“牵手”还远吗?
事实上,新加坡与我国省区市的合作已有较为成熟的案例。据悉,我国已与新加坡建有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三大政府间合作项目,广州知识城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以及吉林食品区、川新科技园、南京生态岛等地方合作项目。
“虽然至今北京暂未有机会与新加坡建立经贸合作机制,但是,北京与新加坡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频繁,如2022年8月10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11月28日,北京与新加坡文化经贸合作交流会在线举行等。”洪涛介绍说。
“中新互为高质量合作伙伴,两国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曾表示。后续北京与新加坡深化合作的“势头”或将更盛。“双方人才团队、技术设备和研发理念等优势互补,有利于推进北京数字经济的普及和提升,有利于提高北京对高端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有利于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提档升级,促使北京加快进入世界顶级创新型城市之列。”宋向清表示。
此外,宋向清分析认为,北京与新加坡的合作机制也许已在酝酿中,“签署合作协议不会太晚了”。
这一预测并非空穴来风,在去年11月召开的北京—新加坡文化经贸合作交流会上,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便指出,应发挥包括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新加坡“通商中国”北京服务贸易协会在内的机构作用,凝聚、鼓励创新文化(300336)企业参与合作。“建议建立北京与新加坡文化产业合作机制,提升文化产业合作水平。”许宁宁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冉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