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开放正在全面“加速度”。
2月25日,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和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明珠湾金融峰会(2023)”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的发展机遇、挑战与前景》(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来到粤港澳大湾区,感受到它是整个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金融发展机遇挑战和前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报告》负责人之一,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助理沈艳在发布会上表示。
《报告》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数字金融的优势条件与现状,分析提出了大湾区数字金融发展仍然面临的两方面挑战:如何创新、如何融合,并建议未来三个发展方向。
大湾区的金融机遇
2月23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分别简称“横琴金融30条”和“前海金融30条”)。
“横琴金融30条”和“前海金融30条” 各提出三十条金融改革创新举措,涵盖民生金融、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等方面。这也是继《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大湾区“金融30条”)后,政策层面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又一个重磅文件。
从全球的视野,全球一共有四大湾区:纽约、东京、旧金山和粤港澳大湾区。《报告》认为,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双向循环,三套法律,四大中心,五位一体”的独特区位特征,大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其中一国两制指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双向循环:内外双循环耦合点;三套法律:海洋法系、大陆法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四个中心: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四个金融中心;五位一体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制造中心、航运中心、人才中心。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业发展质量如何?《报告》综合评估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业发展具有政府和市场结合比较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合理、线上和线下服务融合好等特征,具备技术、资源和制度的优势。
在数字金融方面,《报告》称大湾区也有非常突出的金融科技发展实践,可以总结为 “三升三降”:扩大服务规模、提高业务效率、改善用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控制业务风险、减少人工接触。展望未来,数字金融在助力大湾区进一步融合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数字金融面临如何创新与融合的挑战
在广阔前景下,《报告》也提到,数字金融在大湾区的发展也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如何创新、二是如何融合。
第一,大湾区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对接不足,金融发展和和创新企业存在错配。制造业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在世界四大湾区当中最高。但大湾区制造业生产模式仍较为传统,“大而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转型升级亟待金融支持。
第二,区域内部不平衡和差异性在金融领域表现突出。这主要体现为金融数字化渠道渗透率差异大(珠三角城市群目前领先于港澳地区),金融监管制度和实践不易对接,金融市场成熟度差异大。
例如,在内地移动支付等非常普及,而在香港手机上的移动支付的安装比率还只有20%左右;粤港澳三个地方金融监管制度不一样,实践在具体做法上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例如香港金融法律属于英美法系下,金融体系不同市场参与者并不具体分类,持牌法团可以申请不同牌照参与竞争,且这些牌照多按照业务大类划分而不按照金融工具划分。而内地金融机构不但要分业申请牌照,还需根据具体业务申请批准或者备案等方面。
第三,金融服务“互联互通”不够。不同金融体系拥有不同的制度、法律、政策等安排,粤港澳三地仍面临如何接轨的问题。
另外对内地来说,与香港、澳门的金融体系融合,就相当于实现了金融开放。粤港澳大湾区流通的货币种类并不是单一的,并且澳元、港元以及人民币的汇率、资金流动的管理机制均不相同。如果内地实现与香港澳门的融合,将对内地的资本流通管理带来很大挑战。
内地的资本项目并不是完全开放的,尽管部分有所开放,但是也需要收汇、结汇等单据证明。如果粤港澳实现金融融通,将减少粤港澳大湾区的资金流通难度,增加货币管理弹性,但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因此,如何在解决金融法律体系、税收政策、资金流通制度等因素制约、推动三地金融融合的背景下,防范相关金融风险,是重要的新课题。
建言大湾区数字金融三个发展方向
《报告》指出,面向未来,大湾区的数字金融在应对如何促进创新、以及如何推动融合方面,可考虑三个发展方向。
一是在推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支持科技创新。科创企业具有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轻资产等特点,融资需求总体呈现出融资规模小,融资渠道少、持续性强、时效性强等特征。数字金融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金融体系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不足,缓解科创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此外,还可进一步探索数字金融赋能股权市场的路径和业务模式。
二是在发展消费金融的基础上推动产业金融。大湾区数字金融未来可考虑更多对企业客户的服务。在新一代数字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扩大企业服务范围,推进产业金融发展,打造全方位产业金融服务方案。
三是在发展境内业务的基础上扩展跨境互联互通。可从技术、货币和制度三个角度展开。
在技术型融合方面,针对数据跨境互通这一关键瓶颈,推动统一数据跨境流动相关标准、发展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等相关数字技术;在货币型融合方面,凭借区位优势,大湾区可以加强支撑数字人民币走出去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顶层设计,并提供更多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应用场景;在制度型融合方面,可从加强相关机构协调不同区域的制度理解和执行入手。同时,还需要设置一套类似于宏观审慎政策的体系框架,在实现稳健开放的同时,保障金融稳定。
对于数字人民币对粤港澳融合的作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黄益平表示,“我的理想是将来以人民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交易的主要货币,我甚至一直呼吁把香港做成全世界最大的离岸的人民币市场。这有助于将来人民币国际化。”
《报告》同时提出,大湾区进一步发展数字金融仍需要更多政策支持。比如,加快金融大数据建设,为数字金融促进创新提供数据基础;推进数字新基建,为数字金融促进产业金融提供基础设施;清除一些政策障碍,让数字金融更好地支持跨境交易,促进粤港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