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优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起一些长期储蓄的机制?

2月25日,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万群在由《财经》杂志、《财经智库》、财通汇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经济重构中的财富管理态势”上谈到了养老金制度面临的挑战。

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万群

万群从2022年9月英国养老金危机谈起,分析了本次危机的发生过程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由于英国DB模式下很多的养老金计划在利率下行和长寿风险上升的环境下出现了赤字,因此近20年都将资产负债匹配和防范利率下行作为主要管理目标,投资以国债为主,同时为了提升收益率又采取了配置衍生品并且加大杠杆等投资策略,最终出现在去年利率上行、债券价格暴跌的情况下养老金体系处于极其不安全的境地。因此,作为长期储蓄的养老金必须将确保“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风险控制非常重要。养老金是民众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一个期限很长的投资活动。在这个长达数十年的投资中,养老金可能面临很多挑战。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机制上确保对各类风险进行系统性的防控,避免为了追求短期收益而采用不符合长期投资理念的激进策略,避免出现重大损失。

此外,万群讨论中还与在座嘉宾围绕养老金自动加入机制、养老投资顾问、投资者教育、打通养老金第二和第三支柱制度壁垒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养老金自动加入机制方面,万群表示,税优政策虽然对个人养老金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单纯依靠税优可能还不足够。比如在英国的第二支柱职业年金市场,税优政策也实行了很多年,但效果一般。但是当英国在2012年实行职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后,我们看到第二支柱覆盖率有了一个质的提升,加入职工从实施自动加入机制前的50%多提高到了现在的90%以上。这体现了政策的强制性对于提高养老金覆盖面和居民养老参与度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养老投资顾问方面,万群表示,养老金投资是一项长期且专业的事情,所以投资顾问在养老投资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合格的养老投资顾问可以帮助民众开展养老规划和资产配置,还可以运用专业能力帮助投资者规避市场风险。目前我国投资顾问业务方面还刚刚开始,需要在未来尽快补足这方面的短板,以推动个人养老金的发展。

在投资者教育方面,万群认为我们应该站在更加系统的高度去提高投资者教育的效果,而不是将工作形式局限在传统的宣讲说教。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性的弱点。也就说是,普通人在面对养老投资这种复杂且陌生的事物时普遍会有抵触和惰性的心理,导致养老投资参与度很难提升。为此,我们运用科技手段,降低民众的知识获取门槛和投资参与门槛,拉近专业养老投资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智能投顾技术,为国内民众提供普惠养老金融服务,还可以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跨第一、二、三支柱的养老金信息平台,让民众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养老储蓄情况,帮助唤醒居民养老储蓄意识。

万群还表示,从全球通行的实践来看,养老金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保基本的国家养老金和承担养老保障主体责任的私人养老金。所以万群建议,我们可以尝试探索打通第二和第三支柱,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助力第三支柱的繁荣发展。

万群强调,“我们在做个人养老金的时候,必须在宏观层面、在系统层面、在微观的市场层面做仔细的思考和调研,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能够互相促进、共生共融的制度系统非常重要。”

以下为发言实录

万群:谢谢主持人,谢谢《财经》的邀请。

恒安标准养老中国第一家具有外资背景的专业养老保险金融机构,所以我想先从海外的经验谈起。

英国的养老金市场是世界上比较成熟的市场,但去年9月英国发生的养老金危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想从这个危机说起,看看他们在个人养老金制度方面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在发展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时候,可以提供哪些经验和教训。

大家都知道,去年9月份的英国养老金危机,是由于上一任英国政府迷你预算——450亿英镑债券融资减税计划引发英国国债价格崩塌所造成的。为什么一个国债价格的崩塌,会引发一个3万多亿养老金市场的巨大危机呢?这和英国养老金计划模式有关系。

过去二三十年间,英国主流养老金计划管理模式经历了从待遇确定型(Defined Benefit,DB)计划向缴费确定型(Defined Contribution,DC)计划,再到混合计划的转变。DB模式下雇主承担对职工退休待遇的刚性偿付义务,雇主负责筹资并承担长寿风险。这个计划在1.7-1.8万亿英镑的规模。

过去二十年间,DB计划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挑战。因为利率市场的下行,资本市场收益率不断下降,叠加通胀风险,刚性的债务负担让很多实行DB计划的企业甚至出现了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LDI 策略,也就是债务驱动的策略。从本质上讲,导致本轮英国养老金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LDI管理策略下的养老金DB计划受到了金融市场波动的负面冲击。这个策略简单来说就是三点:

第一,购买大量的国债。因为国债相对来说稳定,波动比较小。我们看到一个数据,2021年底,英国的养老金购买英国国债的比例达到了72%,而2006年底的时候才30%左右,购买国债的比例是急剧上升的。

第二,采用了大量的衍生品交易。国债虽然稳定,但是收益率比较低,满足不了养老金客户的需求,所以采用了大量的衍生品交易包括利率的调期、债券回购以及和通胀挂钩的债券,提高收益率。

第三,使用了较高的衍生品杠杆,有的高达7倍。大量的衍生品交易释放出了很多现金,让这个现金能够再去做高收益的企业债或者股票市场的投资,提高收益率。

在国债价格暴跌的时候,大量以国债作为抵押品的衍生品交易需要补充保证金,为了补充流动性,养老金基金开始卖国债,最后连高等级的企业债和股票都一起出售,整个资本市场都面临着极大的系统性风险。按照当地媒体的说法,英国资本市场的崩溃只有数小时的距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危机呢?我想跟资本市场利率长期下行以及快速的长寿化、老龄化有很大的关系。在一个利率下行、通胀逐渐显著的时代里,如何满足刚性的债务需求,许多养老金基金都采取了一些高风险的投资策略来保证这个刚性债务的兑付。

英国养老金危机给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以长期储蓄为代表的养老金投资发展到现在,为什么变成了一个日益关注短期债务和风险的投资机构?

第二,在刚性债务的情景下,养老金的机构投资者提供者更关注债务和资产的匹配,而不是资产收益率的逐渐提升。

第三,一个非常激进的衍生品投资策略加上监管的缺失,在市场出现极致情况时,这个风险怎么去防范?流动性和非流动性的资产投资比例怎么平衡?

去年是中国个人养老金元年,大家很兴奋,但同时我们更需要关注和思考,如何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和投资安全两个目标,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需求。

进入个人养老金平台上的产品需要有一个筛选标准,比如我们现在买了一个2035的目标基金,三年之后这个基金做不成了,或者做的非常差,怎么办?尤其在中国个人养老金刚刚推出的前期,在产品的选择和推出上需要一些标准和机制。必须强调养老金的风控机制,因为这是关系到每个人未来几十年的钱,必须非常小心。

谈到默认的问题,不能简单默认,每个人的风险偏好是不一样的,在公募基金里,是可以做出一些默认基金配置的。比如风险和收益比较居中,每个人根据年龄的大小做配置,在接近退休的时候进到风险比较低的账户里,这是可以的。但是,随着平均寿命越来越长,养老资金也应当与时俱进发生变化而不是简单默认。比如,以前在50多岁就开始进到债券配置特别多的账户里,但大家都活80、90岁,这么早进到收益这么低的账户里,对养老是有很大挑战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一定要加强投资顾问的作用。从海外经验上看,投资顾问在确保养老金平稳运作和促进养老投资教育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去年英国养老金危机,养老金的资产急剧下跌,客户非常痛苦,资产配置的作用越发重要。资产配置关系到流动性和非流动性的问题,你想要高收益就得配更多到非流动性资产里,但出现去年那种极致情况,钱是拿不出来的。如果想要流动性,就得多配股票和债券,收益相对另类资产就会低一些。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一定要有收益风险平衡,所以投资顾问非常重要。我们要给客户投资顾问服务,让他选到符合客户养老需求产品。

此外,还有养老金信息的问题。每个公司需要提供这样的信息,但是政府也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类似英国的养老金面板平台,每个人的养老金信息都可以在这个面板上看到,每个人究竟有多少钱,究竟是什么样的收益,能不能覆盖未来几十年养老的负担。这需要政府出面统筹来做,方便每个人非常低成本、简单便捷地了解个人养老规划情况,从而更好的为未来做储备。

我做了一个调查,问了一些年轻人,愿不愿意存钱二三十年以后用,基本上回答都是不愿意。这也是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特别同意胡教授刚才讲的,政府需要发挥更大的力量,进行一些财政的补贴。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个人养老金单纯凭借国家号召和税优政策的支持就能实现顺利发展。

英国2012年自动注册制度开始之前,实行很多年的税优,但是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谈一下这个事。除了税优等一些激励机制,我们也要在其他制度设计上下功夫,增强大家建立长期储蓄的意识和习惯。

政策制度设计方面,可以参考行为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由于养老金投资在我国还是新事物而且对投资者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所以我国民众对养老投资的参与积极性一直不高。通过投资顾问的协助,民众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了解养老投资理念和知识工具,推动居民主动拥抱养老投资。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投顾成为近年来的市场热点。智能投顾可以打破人工顾问在专业覆盖面和精力上的限制,能够以更低的费用向广大居民提供专业、及时、可负担的养老顾问服务。未来我们可以为有条件的专业机构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市场机构大力发展智能投顾技术,降低养老投资门槛,用实际行动践行普惠金融发展理念。

个人养老金这艘巨轮,我觉得就是让大家先上船,上了船之后,他会看到长期储蓄的好处,就会留下来,同时会吸引更多的人上船。所以我觉得第一步是怎么让大家先上船,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长期储蓄非常难受,为什么?市场起起伏伏,即使国家再补贴,碰到去年那样的资本市场,发达资本市场的老百姓(603883)也要在市场低点的时候,把养老金提出来,这是一个逆人性的问题。

我觉得在这个方面,需要强制性的制度,需要二三支柱账户打通。如果把个人养老金只是定义在第三支柱,我觉得中国的个人养老金发展还是有局限性的。二三支柱打通,每个人有自己的账户,二支柱可以考虑试点强制参与,三支柱有更多的产品选择。目前可以参加税优养老金的几千万人口和我们的14亿人口这个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做大三支柱、建立普惠的个人养老金确实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第三,市场机构必须把现有产品的收益和风控做好。如果现有的都做不好,可能有些老百姓会想,还不如自己把这个钱放到银行里,或者自己去管理这个钱,为什么要交给专业的机构做。

因此,我们需要运用制度力量推动民众主动参与养老投资,提高养老投资教育的落地效果。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为民众参与养老投资提供强制性的推动力和支持性的政策。英国在2012年推行的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自动加入机制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案例。制度的强制性加上灵活性,英国现在二支柱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

我们今天谈的这个题目是说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和个人养老金发展的良性循环,我们在做个人养老金的时候,必须在宏观层面、在系统层面、在市场层面做仔细的思考和调研,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能够互相促进、共生共融的制度非常重要。

养老金的基本划分主要是公共养老金和私人养老金。公共养老金是第一支柱,第一支柱的目标是什么?就是保基本、保公平,我们现在的第一支柱责任很大,但越来越困难。现在中国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8.2岁,已经超过美国,这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成果。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低生育率、快速的老龄化和长寿化,怎么建立一个可持续性的养老金制度?我觉得一定要回归市场、回归商业,把养老责任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担。

美国、日本三支柱发展很快,其实是和它的二三支柱连通有关的。美国的三支柱快速增长,是在实行二支柱401K计划之后实现的。

三支柱的建立过程,一定要有大量的社会咨询和沟通,因为它牵扯到每个人,取得共识非常重要。

如何尽快建立起普惠大众的个人养老金,确实需要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胡教刚才建议的财政补贴的方式。同时,是不是也有其他的办法。比如,近年来对如何更有效的使用公积金有很多讨论。大量的公积金因为闲置很可惜,每年活期利率,收益很低,其实可以想办法用起来,移一部分进入养老金是不是也是一个可以讨论和探索的办法呢?因为公积金和个人养老金都是个人账户上的钱,归属于个人,通过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可以提高收益并且变成长期储蓄。对公积金划转养老金账户上的钱,如果需要买房或者用作其他公积金用途的,仍然可以使用。给公积金所有者以选择权,这样既不影响公积金的原本用途,也可以把资金高效使用起来。

个人养老金账户制是关系到每个人的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制度,最重要的是先让它起步,先建起来,再逐渐找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我认为,养老金体系各个层面要做更加系统的规划和协调,设计完备合理的机制吸引更多的人上船,尽早对自己的养老生活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