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再次印证外资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参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说。

过去五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突破40万亿元、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

顾学明表示,虽然当前经济发展面临一些超预期因素,但是我国外贸发展韧性好,外贸市场潜力大,外贸企业活力强,外贸不仅不会成为我国经济“拖后腿项”,反而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马车”。

中国经济网: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有利条件都有哪些?

顾学明: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达到121万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两个大关后,又跃上新的台阶,稳居世界第二位。总体上看,我认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当前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几乎都在50%以上,投资也呈现出较强韧性,支撑我国逐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当前,我国有14多亿人口,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在持续推进,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和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拓展,我国强大国内市场活力还将不断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二是我国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组织能力和产业链韧性强。同时,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了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辟了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长期积累的产业基础都将为经济运行注入新动能。三是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势是经济发展的强大保障。对外开放是我国基本国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从利用外资来看,2022年我国吸收外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首次突破1.2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我国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再次印证外资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参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中国经济网:在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下,外贸会否成为经济“拖后腿项”?

顾学明:虽然当前经济发展面临一些超预期因素,但是我认为外贸不仅不会成为我国经济“拖后腿项”,反而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马车”:一是外贸发展韧性好。虽然近年来我国外贸发展面临复杂严峻形势,但依然克服了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挑战,实现了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关口,在2021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二是外贸市场潜力大。目前我国和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RCEP深化实施等,我国与相关国家贸易合作潜力将进一步激发。2022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9.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2.9%,提升3.2个百分点;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增长7.5%。三是外贸企业活力强。2022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59.8万家,同比增加5.6%。其中,民营企业外贸第一大主体地位继续巩固,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占比达到50.9%,提升2.3个百分点,对我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到80.8%。以上这些因素,都会持续推动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经济网: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站在新起点,该如何积蓄力量再出发?

顾学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我国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未来,我认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发力:一方面,继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2022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3.8万亿元,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达32.9%,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2013年提升了7.9个百分点;我国与沿线国家双向投资也迈上新台阶,涵盖多个行业,特别是沿线国家对华实际投资额同比增长了17.2%,高于全国整体增速10.9个百分点。未来,我国还需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向沿线国家更好分享市场机遇和发展红利,进一步夯实“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合作新领域。在深化经贸合作的基础上,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清洁能源、新冠疫情防控等重点领域广泛开展协同研究,推动各国新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市场化,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建立多层次的人文合作机制,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青年、媒体、智库等领域合作,夯实民意基础,持之以恒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记者 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