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尽管一季度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外贸进出口开局平稳,逐月向好,但也应该看到,外贸企业仍面临订单不足的问题,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外需减弱仍然是我国面临的现实挑战。4月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表示,已回收的广交会1.5万家企业问卷调查显示,订单下降、需求不足是企业遇到的主要困难。
如何应对需求不足的现实问题,下一步稳外贸应该从何处着力?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措施,针对不同领域实际问题,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实施好稳外贸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近几个月来,各地政府已主动出击,组织企业出海抢单、积极参与国际会展,发布贸易便利化等稳外贸相关措施等,从多方面提出实际举措,想方设法支持企业增加外贸交易。从市场主体情况来看,外贸企业也在积极参加海内外会展,注重抓住区域合作机遇,寻找新的合作机会和业务增长点。
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外需不足仍是现实挑战
过去三年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出口表现亮眼,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的贡献率达到32%。但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出口数据回落,外需不足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专家看来,外需不足的原因之一是全球经济复苏不够有力,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导致海外需求收缩。中国银行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认为,从全球范围看,国际贸易增速将继续回落,主要制造业国家外需增长压力大于内需。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需求收缩,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全球货物贸易特别是中间品贸易增长前景不容乐观。3月初,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国际贸易晴雨表指数较上次下降了4个百分点至92.2%,也反映出当前国际需求不畅通。
尽管仍将面临需求不足的困难,一季度进出口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中下旬起,我国进出口旬度数据同比保持正增长,带动整体增速“由负转正”,3月进一步提升,进出口数据正在逐月向好。《报告》认为,中国出口增速有望修复,且出口减弱预计不会严重影响亚太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多地主动出击寻找海外合作新机遇
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施好稳外贸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走出去、抢订单、引投资……近期各地积极行动,聚焦“稳外贸拓市场”发布一系列政策措施。3月初,《广东省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措施》发布,聚焦企业核心关切特别是订单不足问题,重点改善八个方面公共服务,推动外贸回稳向好。陕西省表示将出台《陕西省2023年推动外贸保稳提质若干措施》,拿出“真金白银”全力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近期,《上海市促进外贸稳规模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推出四个方面21条措施以促进外贸稳规模提质量。
“通过组团出国抢订单等方式,各地各部门主动积极出击,适时推出各类支持政策,不断优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和外贸营商环境,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企业抢抓订单取得实效明显。“根据我们对样本企业的订单跟踪,全国3000多家企业中,新增出口订单金额增长的企业比例,连续3个月环比提升。”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4月1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外贸进出口逐月向好,是广大外贸企业充分发挥活力、主动作为,积极抓订单、拓市场的体现。
更多经贸合作安排正在进行中。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加大了同中东和欧洲经济体的经济联系,也带来了经贸合作的新机遇。
4月15日至5月5日,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将在广州举办。来自全世界超过22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正“组团出发”,陆续奔赴广州,希望在中国市场找到新的合作伙伴和机遇,达成更多外贸合作。据介绍,本届广交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展览面积和参展数量都达到新高。出口方面,本届广交会参展企业有3.4万家,展位达7万个,未来的20天,将会有更多中国企业在这里找到拓展海外市场的机会。
深入拓展区域市场培育出口增长新动能
应对整体需求不足的挑战,加强区域合作是稳外贸的一大着力点。“要想方设法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引导企业深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针对当前外贸形势,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具体安排。
从一季度进出口数据也可以看,中国对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均超16%,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合计进出口3.08万亿元,同比增长7.3%。“尽管中国对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同比收缩,但对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仍实现较快增长,中国外贸发展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潜力。”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
近年来,东盟占中国出口份额快速提升,从2010年的8.8%增长到2022年的15.8%,目前已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地。2022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为17.7%,远高于7.0%的整体增速。业内专家认为,东南亚经济复苏和双方产业互补是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重要背景。
《报告》认为,东盟国家内需走强有望拉动中国终端产品出口增长。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东盟五国2023年经济增速为4.9%,高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1.1%。同时,RCEP深化落地也将带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业链层面的协作加深,促进“中国—东盟国家—欧美”出口路径的发展。
外贸新业态也成为出口增长的重要动能。一季度海关进出口数据显示,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6.9%,同比增量超过1000亿元,新优势产品表现亮眼。“出口新三样产品具备全球竞争优势。”《报告》认为,自研技术、产能高、度电成本低是中国绿色产品出口的核心竞争力,欧洲能源安全需求、新兴市场国家新能源产品需求仍有缺口,这将带动中国出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