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5日,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谢幕,告别了传奇一生,享年79岁。宗庆后生前曾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还曾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
宗庆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宗庆后在自传中这样评价自己:一个遇到好时代,在底层中崛起的普通人。
注意这几个标签,好时代、底层、崛起、普通人。
宗庆后的命运其实很曲折,他出生的时候,新中国尚未成立,到处都是兵荒马乱。
在他的回忆中,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最大的烦恼就是吃饭,成天为食物发愁。
改开前的物质生活非常匮乏,老猫的父亲生于60年代,比宗老先生小了近20岁。
父亲说起自己的青葱岁月,也没什么回忆,因为天天都在为吃的发愁,没空想其他。
宗庆后学历并不高,因为家里穷,他初中后就辍学了,干起了谋生的小买卖。
他曾走街串巷叫卖爆炒米 ,也曾在冬夜到火车站卖红薯,靠这些来补贴家用。
他本来想报考不要学费,还能发给津贴的师范学校,但因为不是根正苗红贫下中农出身,最终被政
审关卡住。

万般无奈之下,他选择了不论家庭成分,都可以报考的舟山某农场,后来有辗转去了茶场,当了整
整14年的农民。
他的人生转折点,在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那一年他回到了杭州,接替退休的母亲,在某工农校办
纸箱厂做推销员、
在做推销员的十年时间,他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为后面创办娃哈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十年间,他到处推销,纸箱卖不动了,就卖电扇、电表、录音机,和欠款的老赖斗智斗勇,天涯
海角四处讨债。
这种特殊的经历,让他真正做到了深入一线,用脚来丈量市场,各地的穷乡僻壤、犄角旮旯都去
过。
因此到了1987年,杭州对校办企业经销部,采用承包经营 的方式,并公开选拔经销部负责人时,
宗庆后已经做好了准备。
他毛遂自荐,立下了当年创利10万元的目标。
而文教局要求的当年创利指标仅为4万元,即便按人均创利标准计算,他的十万元,也已经远超当时
国企的人均利润指标。
这种底气,就来自于在校办工厂做推销员、办厂中厂的磨砺与积累。
在之后的31年,宗庆后从蹬三轮车送校簿、卖冰棍开始,将这个只有3个人的校办企业经销部,打
造成拥有3万余名员工的中国食品饮料行业巨头,品牌价值超过500亿元。
多年来,他亲力亲为,公司几乎所有重大市场决策都是他一人拍板,出差在外的日子,办公室每天
晚上要给他发送几十份工作传真。
他再用电话做批示或者签字回传,遥控指挥公司的各项事务。
都说我在娃哈哈大权独揽,这一点说得对,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都有点这样。
不集权内耗太大,根本做不起来,这是时代造成的。
其实到了90年代后期,宗庆后基本就实现了财富自由,10年甚至登上了“首富”的宝座。
后来是被杭州老乡马云抢了风头,但那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经济领域的区别。
互联网经济席卷世界,人工智能、物联网、新零售等一批新概念的冲击之下,娃哈哈这一传统的实
业品牌,面临各种考验。
创业30多年来,资金充沛的娃哈哈始终专注主业,既没有投身房地产,也不涉及金融。
宗庆后对此的解释是“看不清那些,还是更愿意做实体经济”。
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反复说过“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经济,没有实体经济搞什么都搞不好。实
业不发展的话国家就不会发展,老百姓也不会富裕起来。”
过多投入房地产以后,回过头来再想好好做企业是很困难的。
因为房地产是暴利,实体经济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利润。
很多实体企业遇到困难是因为它不专心,没有专注地去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没有开
创新的产品。
“娃哈哈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实业,相信实业真正创造财富,而资本运作只是通过虚拟将财富再分
配,而非创造财富。如果大家都去分配财富,而没有人去创造财富,那国家就垮掉了。”
这是他在多个平台,反复爱强调的一句话。
宗庆后真正令人敬佩的地方,不是如何从穷小子逆袭成首富,不是那些受争议的观点辩论,而是他
为国家和社会做的贡献。
他交了近千亿的税,他的集团有一批上下游产业链,带动了几百万的就业岗位。
他多次在西部贫困地区投资办厂,走产业投入、实业扶贫的路子,吸纳当地就业,拉动当地经济发
展,还带动了其他企业前去投资。
作为一个时代符号,他亲眼见证并参与了改开,推动了食品饮料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与壮大。
斯人已逝,谨以缅怀,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