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无疑是最大的赢家。截至 2 月 17 日 14 点 45 分,其全球票房(含预售及海外)累计超 120.51 亿元,迅速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十,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十的亚洲电影。这部影片自上映以来,口碑和票房一路高歌猛进,打破多项影史纪录,展现出中国电影市场的强大韧性与潜力。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为该片发行方的光线传媒,在二级市场上却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股价暴跌。
2 月 17 日,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突破 120 亿票房纪录,光线传媒开盘后一度接近涨停,股价飙升至 41.68 元 / 股的高点,但随后却如自由落体般快速下跌,最低触及 27.84 元 / 股,几近跌停,上演了一场 “准天地板” 的惊人走势。截至当日收盘,光线传媒跌幅达 14.6%,收盘价为 29.66 元 / 股,换手率高达 24.23%,全天成交额达到 223.46 亿元,在沪深两市成交额居首,市值较前一日缩水近 150 亿元 。
从表面上看,票房大卖的影片对应的发行方股价却暴跌,这似乎违背常理。通常情况下,高票房意味着更高的票房分账收入,这将直接推动公司业绩增长,也会提升影视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增强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带动股价上涨。就像漫威公司因复仇者联盟等高票房作品巩固了市场地位,股价在长时间内保持上涨趋势。但光线传媒这次的情况却截然不同,背后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前期涨幅过大,获利盘回吐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之前,光线传媒股价表现平平。但随着影片热度不断攀升,票房持续超预期,光线传媒年后已累计收获了 6 个 “20CM 涨停”,区间涨幅超 2 倍,总市值突破千亿。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股价大幅上涨,积累了大量的获利盘。当股价达到一定高度后,获利资金出于落袋为安的心理,开始大量抛售股票。从 2 月 17 日盘后数据来看,上榜的前五大买卖营业部合计净卖出 8.28 亿元,卖方第一大席位为机构专用,净卖出 3.3 亿元,深股通净卖出 2.61 亿元,中信证券北京建外大街证券营业部净卖出 1.96 亿元。事实上,自 2 月 6 日开始,中信证券北京建外大街证券营业部就不断出货,截至 2 月 14 日,合计 “出货” 已达 24 亿元。多空双方博弈激烈,短期获利资金的大量出逃,使得股价承受了巨大的回调压力。
业绩预期早已兑现
尽管《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大卖将大幅增厚光线传媒的业绩,但在股价上涨过程中,市场已经对这一业绩增长预期进行了充分的定价。早在影片上映前,投资者就对其票房表现寄予厚望,股价也随之提前上涨。当影片票房成绩公布后,虽然十分亮眼,但并没有超出市场此前的过高预期,甚至部分投资者认为实际票房与自己的心理预期仍有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利好消息被提前消化,股价缺乏进一步上涨的动力,反而容易引发调整。
市场整体环境与板块效应
当天,受光线传媒股价暴跌影响,影视板块集体被带崩。横店影视、万达电影跌停,华策影视跌 11.74%、博纳影业跌 8.89%、华谊兄弟跌 6.81% ,多只《哪吒 2》概念股也明显下挫,如金运激光跌 7.56%、中信出版跌 5.72%、引力传媒跌 2.74% 等。整个影视板块可能受到市场情绪、行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处于调整阶段。即便《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大卖,光线传媒也难以独善其身,股价会受到板块整体下行的拖累。
投资者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虽然《哪吒之魔童闹海》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电影行业本身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一部影片的成功并不能完全代表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后续光线传媒能否持续推出像《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的爆款作品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电影制作成本高、风险大,若未来影片票房不佳,可能会对公司业绩造成严重影响。此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新的竞争对手不断涌现,市场份额的争夺也让投资者对光线传媒的长期发展前景有所顾虑。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使得部分投资者选择抛售股票,以规避潜在风险。
《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大卖与光线传媒股价暴跌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关注电影票房等短期业绩的同时,更需要从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市场竞争力、业绩稳定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避免盲目跟风投资。而对于光线传媒来说,如何利用《哪吒之魔童闹海》带来的品牌效应和资金优势,持续打造优质内容,稳固市场地位,才是实现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