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赵李南 每经编辑 汤辉

5月26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消息,当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在福建省三明市举办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现场会暨培训班。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作视频讲话。马晓伟强调,要充分认识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重大现实意义,准确把握三明医改经验的核心要义,全面推动三明医改经验在各地落地见效。一是学习三明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医改、一抓到底,推动建立高效有力的医改领导体制和组织推进机制。二是持续深化药品耗材降价、服务调价、医保支付、薪酬分配、医疗监管等综合改革,推进“三医”联动改革真联真动。三是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四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而对三明医改问题,坊间一直流传着不少传闻,包括“三明医生都跑掉了”“病人跑掉了”“靠财政补贴不可持续”等。5月26日,三明医改操盘手、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政策奖获得者、三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詹积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采访时,以事实和数据对这些疑问进行了回应。

疑问一:医生都跑掉了?

“真实情况是三明在改革后的2012~2020年,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共招聘4906人,调走医生215人,并没有如外界所说的,因医改而导致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相反,我们通过改革,医务人员的薪酬收入大幅度提高,公立医院人员招聘实行编制备案制,医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并且简化了招聘流程,提升了招聘效率。但由于三明是山区城市,与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样,薪酬收入虽然年年大幅度提高,但还是无法达到‘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平。”詹积富表示。

疑问二:医务人员收入减少了?

詹积富说:“2012年改革后,(三明)22家县以上医院工资总额由2011年的3.8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5.57亿元,提高3.08倍。人员经费占医疗费用的比重由25.15%提高到45.98%。在岗职工平均年薪由2011年的4.22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13.37万元,改革后年均增长11.87%,其中医生队伍人年均收入由5.65万元增加到16.93万元,改革后年均增长11.59%;2020年,医生最高年薪达59.80万元。”

疑问三:三明医改没药可用了?

詹积富表示,真实情况是三明按照“为用而采、临床上报、价格真实、去除灰色”的原则,采用通用名称剔除了同通用名下高回扣的国产仿制药品,目前目录内共有2130个品种(按国家卫健委规定三级医院品规不超过1500个、二级医院不超过1200个)。“同时,我们实行备案制采购,如果医院临床确实需要的个别特殊药品还可以进行‘绿色通道’采购。进口药品由改革前的210个增加至432个,占比由13.42%提升至20.28%;国产仿制药品由改革前的1355个增加至1698个,完全满足医疗机构临床诊疗需求。”詹积富表示。

疑问四:病人都转到其他地方治疗了?

詹积富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真实情况是改革前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患者转外就医住院人次为4697人次,占7.34%,改革后2020年为4882人次,占6.2%,改革后转外就医比例下降。

疑问五:老百姓(603883,股吧)看病自付费用增加了?

“真实情况是2011~2020年,22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城镇职工住院均次费用从2011年的6553元到2020年的6555元,经过9年时间,费用不但没有翻一番,反而还持平;个人自付从2011年的1818元下降到1664元,报销比例由72.26%提高到74.61%。”詹积富表示。“城乡居民医保住院均次费用从2011年的4082元到2020年的5810元,经过9年时间,费用没有翻一番,只增加了42.33%;个人自付从2011年的2194元,下降到1712元,费用不但没有翻一番,反而减少了482元,报销比例从2011年的46.25%增加到2020年的70.53%。”

疑问六:三明医改红利到底从哪来?

“2012年以来,通过挤压药品耗材虚高水分,规范诊疗行为,堵住浪费,推动药品耗材量价齐下。9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8421项,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务技术价值,调高的医疗服务价格主要由医保基金承担,优化医院收入结构。”詹积富表示,如果不改革,药品耗材支出按年增长16%的速度计算,仅2020年全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药品耗材费用为38.61亿元,而实际仅为10.23亿元(2011年10.15亿元,仅增加0.08亿元);也就是说通过9年改革,仅药品耗材的费用支出就节约了124.03亿元。

“三明市通过动态调整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共转移增加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达57.39亿元,为实行工资总额核定下的全员目标年薪制提供财力保障。”詹积富称。

疑问七:医药总收入结构如何优化?

“2012~2020年,三明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医药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从改革前的16%以上下降到6.57%(还包含8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因素)。如果不进行改革,到2020年,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医药总费用将超过64亿元,而实际仅为31.46亿元;2012~2020年,9年合计超过360亿元,而实际仅为249.64亿元。9年的改革,医疗总费用相对节约了110.68亿元。”詹积富表示,三明进行了9年改革,医院收入结构得到优化。诊查、护理、手术治疗、药事服务费等医疗服务性收入由改革前2011年的3.11亿元(仅占总收入16.9亿元的18.37%),增加到2020年的13.04亿元(占总收入31.46亿元的41.46%),医药总收入的含金量翻了一番;药品、耗材收入占比由60.08%下降到32.51%,减少了一半,真正实现了“腾龙换鸟”。

疑问八:三明医疗技术水平下降了?

詹积富表示,改革后,全市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医疗质量稳步提升。在医疗服务水平方面,新技术、新项目从2011年的51项上升至2020年的234项,增长了3.59倍;在建的重点专科数(含院内重点专科)从2011年51项上升至2020年90项,增长76.47%;2018年,已实现了辖区内所有医院ICU病房设置全覆盖。“在医疗质量方面,患者住院总死亡率从2011年0.46%下降至2020年0.03%;手术患者总住院死亡率从2011年0.17%下降至2020年0.01%;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从2011年91.98%上升至2020年96.88%。Ⅲ、Ⅳ级手术例数从2014年14116台上升至2020年37089台,增加了1.63倍,大幅度减少了不正确的医疗行为,让医疗回归医学本质,实现了‘三回归’(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治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詹积富表示。

疑问九:医院发展不可持续?

“通过改革,2011年工资总额仅3.82亿元,到2020年工资总额15.57亿元,工资总额在年年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医院财务运行还保持平稳。2014年,全市22家县级以上医院首次转亏为盈结余1.2亿元开始,2015年结余0.79亿元、2016年结余1.54亿元、2017年结余1.07亿元、2018年结余1.8亿元、2019年结余2.36亿元、2020年结余2.65亿元,累计结余11.41亿元。”詹积富表示。

詹积富分析称:“另外,从2017年开始,以县(市、区)域为单位,医保基金按人头年度打包、结余留用的支付方式,将累计结余9.38亿元直接分配给各总医院(健康管护组织),连同医院累计结余的11.41亿元,总共累计结余20.79亿元。”

疑问十:财政投入可以承担吗?

詹积富表示,三明市建立了一套“硬件建设靠政府,医院运行靠自身”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政府承担办医责任,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等投入都是由政府承担,医院书记、院长、总会计师的年薪由财政发放,并且对改革前的历史债务也全部由政府承担。

此外,詹积富介绍,三明市政府还承担医院的管理和监督责任,按照“六个头”(管好医院户头、斩断药品抽头、用好基金寸头、激励仁心笔头、减少病人床头、延长健康年头)的要求,让院长不愁没钱花,同时也让院长有钱不能乱花,对医院的结余资金实行严格的管理。三明医改实现了“四个可以”:百姓可以接受、财政可以承担、基金可以运行、医院可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