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市场需求提振被寄希望于端午节小长假,但如今看,供需不平衡和价格下跌趋势并未改变。自6月7日至11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5.88:1,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并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密切关注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走势,及时开展储备调节,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
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本轮生猪价格下跌开始于今年年初。2021年1月,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在经历了一年的波动后以较快速度转跌,在之后的一到两个月间,生猪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调整到了与前者一致的降幅,此后,上述3个价格指数基本保持同步下降态势。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的监测结果,截至6月18日14点,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猪肉平均价格为每公斤22.77元,较1月4日的价格下跌50.45%,半年跌幅超五成。与此同时,生猪期货主力期货合约较年初下跌也超过了40%。
从近几个月的情况看,生猪价格持续下跌主要是由“猪周期”叠加季节因素带来的供需不平衡造成的。需求方面,我国生猪消费季节性特征明显。历史数据统计表明,二季度的消费一般只有一季度的七成,现货价格低点最容易出现在4月份左右。因此,尽管今年4月份猪肉零售价格较年初每公斤已下降接近10元,但下降趋势并未改变。过度供给则缘于多个方面。一是生猪产能恢复明显,一季度全国生猪出栏同比增加31%,卓创资讯显示4到5月份出栏量同比增加超过50%。二是由于价格下跌初期生猪惜售,导致现阶段屠宰均重较正常体重提升超过20%,进一步加重了供给。还应看到的是,仍有一批非洲猪瘟疫情后加速建设的生猪养殖基地,其产能还未完全释放。因此,生猪价格在短期看来仍难实现自主回调。
生猪价格的下跌进一步导致了养殖主体的阶段性亏损。以记者近期的调研情况看,由于之前对市场判断相对乐观,不少中小型养殖主体通过外购高价种猪提升产量,再加之因非瘟疫情持续支出的防疫费用,成本支出增加。事实上,以目前的价格测算,有自繁自育能力的且科技水准较高的大中型养殖企业也已出现亏损,这必定会影响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信心。此外,部分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负责人也表示,相较于去年对生猪养殖主体的支持力度,面对近期相关企业的增量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和投保申请,金融机构普遍持谨慎态度。
中央和相关部委已关注到了生猪价格下跌对产业的影响,并已开始采取行动。本月16日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即是国家发改委根据最新印发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以下简称《工作预案》)发布的。与2015年修订形成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中的预警机制相比,价格方面,《工作预案》上移了猪粮比的区间设置,即在养殖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在更高生猪价格时就发布预警,为市场自发调整留出更多空间;同时增加了“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这一指标,以更贴近消费者感受地对价格过度上涨给出预警或响应。而在左右“猪周期”的生猪产能方面,《工作预案》还增加了“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通过提前一年期的产能预警,指导生猪企业进行自主生产经营调节。
在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发布后,市场上有了更多启动收储的声音,认为现阶段的生猪养殖成本收入比让养殖主体难堪其重,需要政府收储来缓解阶段性供求矛盾和市场价格对企业的影响。不可否认,如果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持续下跌,收储是极为必要的。但必须认识到,本轮下跌存在大猪压栏等养殖不规范和过度投资等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收储应是阶段性的,不能让市场形成对国家“救市”的依赖,否则在本次价格触底后,可能会再度形成过度投资和养殖端压栏。而养殖主体要形成规范养殖和合理投资的意识,必须重视相关市场预警。同时预警机制也要进行进一步完善潜在产能、存量产能、屠宰均重、各流通环节价格等指标,促进各类市场主体间的信息对称性,为市场主体提供产能调整和转型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