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王琳每经编辑 刘艳美

自2020年初中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过去的一年,是作为双城经济圈极核之一的重庆逐步“出圈”的一年。

2019年11月,重庆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拉开重庆高铁建设提速大幕。在加强交通互联互通同时,成渝地区打破行政壁垒,公共服务一体化进入议程,对于物流、人流等要素流通的提升作用,逐步显现。

迎来改变的还有重庆各个区市县。搭建合作平台、建立工作机制,毗邻区市县之间的协同发展强力启动,有望成为化解“中部塌陷”困境的“钥匙”。

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高质量”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关键词。过去一年间,既是重庆持续创新引智的一年,也是对外开放加速的一年。

要素流通 提升全域配置效率

交通运输互联互通,对于拉近区域时空距离,激活沿线经济活力,无疑具有支点性作用。

2020年12月举行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以下简称第二次联席会议)上,在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被放在首位重点提出。

而在过去一年中,重庆已在交通领域“大刀阔斧”。除实现成渝间高铁1小时通达外,渝万高铁、郑万高铁、重庆东站、潼荣高速、涪江双江航运枢纽、巫山机场等重点交通项目也陆续开工建设或投用。

城轨方面,重庆目前已运营通车里程达329公里,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8位。同时,重庆在建线路达227公里,预计到2021年春节前,随着相关线路开通运营,通车总里程将提升到370公里。

交通互联互通,正是为了促进成渝地区加速融合,支撑起产业、物流、人流等要素高效流通。

在2020年年初的《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之后的重庆“两会”专题记者会上,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市市长唐良智和时任重庆市发改委主任郑向东均提到,要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为此,成渝地区以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切口,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在第二次联席会议通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中,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6方面改革举措被推出,“圈内”产业和人口流动成本有望大大下降,便捷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通过畅通要素在区域间的流通和集聚,将有利于提升要素全域配置效率,进一步促进成渝地区产业融合发展。”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有关学者向《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表示。

产业协同 破解“中部塌陷”困境

在成渝地区,各地发展层次存在明显差异,产业结构又互有重叠。就重庆而言,如何下好“产业协同”这盘棋,需要做好前瞻性布局。

2020年初,重庆提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新版图”,即重庆主城都市区及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

这样一来,将使得重庆各区域更加明确自身产业优势和发展定位,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近年来,重庆主城以及一些区县,也已发展出自身特色产业。例如,荣昌的猪产业集群,就上榜农业农村部2020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

同时,重庆主城区经济外溢效果也逐渐显现。2020年7月,重庆两江新区与铜梁区签署产业协作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在铜梁规划建设产业协作园,在产业项目和企业配套生产项目落户方面,两江新区将提供支持。

“近年来,一些产业在从中心城区向主城新区转移,预期效果会比较好。例如,汽车产业在向江津、永川等地转移,笔电在向璧山、永川、潼南等地转移。”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安向记者表示。

但放在更大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来看,“中部塌陷”是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短板。因此,圈内毗邻区市县之间通过一体化发展,共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成为大势所趋。

例如,在汽车、电子信息等两地共同优势产业领域,成渝将协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根据《重庆日报》2020年11月报道,川渝两地因地制宜提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滩茨竹新区、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9个合作平台,统筹指导13个毗邻区县与四川6个地市融合发展。

而为了落实和推动相关重点项目和合作任务,重庆与四川也已建立四级合作工作机制。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主任郝玉峰曾在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沿海经验时指出:“对于跨省之间的合作,像京津冀地区已建立很多省域层面的联系机制或推动机制,企业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像一些研讨活动等,这些方面的做法越来越多。”

创新开放 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着眼于中国经济“第四极”,从长期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定需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0年前三季度,重庆GDP同比增长2.6%,达到1.77万亿元,全年有望超越广州,跃升至全国“第四城”。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重庆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3%和11.0%。

但摆在重庆面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吸引人才,以及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重庆底子还较薄。不仅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低,在研发投入中,人工费用支出占比也比较低。”吴安表示。为此,一方面,重庆不断引入大院大所,启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另一方面,则是努力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近两年,在“山水城市”建设理念下,重庆持续推进“两江四岸”治理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曾强调生活质量对吸引人才的重要性——不仅包括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能力等,在文化娱乐及消费品质多样化方面,也尤为重要。

而在成渝之外的区市县,第一太平戴维斯重庆项目及开发顾问部高级助理董事徐幼婷同样建议,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需要注意打造城市功能配套,通过山水城市公园打造、商圈升级及创意商业发展,实现重庆中心城区新型卫星城的产城景融合发展,这样才能聚集、吸引产业人群留下来,使产业人口扎根。

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方面,对外开放也是一个重要途径。

2021年1月1日,重庆、四川成都两地同时发出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号第一趟列车,这是国铁集团首次批准成渝两地统一品牌。2020年,重庆、成都两地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近5000列,同比增长近60%,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4万列,占全国开行总量40%以上。在一系列政策优势加持下,双城经济圈对外开放合作有望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