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梅)“我们一定要学会与疫情共处。”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会长陈奕福近日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反复提及这句话。
刚过去的2020年里,陈奕福有不少“过山车”般的体验–亲历公司停摆的绝望,又迎来“绝处逢生”的喜悦。回忆起来,他认为自己始终还是幸运的。
随着所从事的国际油轮运输业务恢复至疫前六、七成,陈奕福期待2021年下半年能实现“满血复活”。接下来,他们还在筹备一场宗乡传统春节活动。疫情的阴霾尚未消散,他希望尽力做好防护措施以争取最大的机会,“给2021年一个新的开始。”
新加坡街景资料图 中新经纬 张燕征 摄
等来一场“及时雨”
2020年上半年,陈奕福公司的油轮船队基本都处于停运状态,这是他从业20余年都未见过的光景。“今年尤其是上半年的影响确实很大,很多码头都封锁停运了,我们的收入也受到非常大的打击。” 陈奕福说,那时候的损失不可估量。
即便是已逐渐恢复国际航运,对陈奕福来说,400多名船员在隔离期间的费用也成了一笔不小的支出。他谈到,因为疫情期间的防范措施,船员在两国分别要隔离14天,人均要花费几万元人民币。“为了确保船员的健康情况,我们在疫情期间还特意雇佣了医生上船,这也是一项额外的人员支出。”陈奕福说,为保障公司业务运行,他们想足了法子来应对疫情的考验,“毕竟能重新开始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在坚持的过程中,一直鼓励他的还有疫情下的意外收获。“前面几个月实在是很糟糕,其间才有了一些转机。”陈奕福说,由于许多码头关闭,接不了货,公司停运的船突然派上用场——出租当货仓使用。
原本在码头闲置着的油轮,凭借其仓储功能再次打开了新市场,也给陈奕福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4月中旬到5月底这段时间,一条船一个月的租金收益就相当于此前三个月的运输收益。”陈奕福回忆起来还是难掩激动,认为这个机遇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使他们看到生机。
直至去年7、8月份,陈奕福公司的油轮航运才逐渐恢复正常生产,截至目前恢复了六、七成左右。他期待在2021年下半年能实现全部业务恢复正常。
灵活办公将常态化
现在的陈奕福,已基本适应了疫情下的工作状态,并在谈话中多次强调了“必须要去习惯”。疫情带来的不便,也让他探索出新的“灵活办公”方式。
新加坡街景资料图 中新经纬 张燕征 摄
“疫情下能更清楚地看到,员工都不在公司的情况下,到底公司的业务能不能正常操作?”陈奕福说,通过这段时间的一些尝试,他们意识到公司对员工的管理可以更“弹性”,其次是去测试哪些岗位更适应这样的模式。
比如,为响应新加坡政府的倡议,陈奕福将公司员工分成了两批,轮流到岗上班,其余时间远程办公。他说,这样一是为了防范风险,二是为了方便管理。远程办公的模式也多元化,“在车上、办公室、家里,大家都可以随时通过各种软件办公,已经成为公司运作的新常态。”
此外,由于疫情各国出行不便,陈奕福干脆就让马来西亚籍的员工留守当地发展业务,与新加坡总部远程协作。
尽管公司规模和人数没有因为疫情有太多变动,但陈奕福认为,若是以后需要优化人员结构,疫情期间员工的表现也会作为一个参考指标。
“整体来说很灵活,即便是疫情后也可能会考虑沿用这种形式。”陈奕福说。
学会与疫情共处
对陈奕福来说,疫情期间的另一个温暖来自于宗乡华人华侨互帮互助的情谊。他还记得,隔离期间,有会馆发起了记录疫情生活的线上“手账”活动,即便只是柴米油盐的平凡叙事,也能传达一份牵挂、鼓励。还有各个会馆之间,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会馆自发对其它会馆进行帮扶,携手度难关。“疫情下人性的善意得到了凸显,也更有价值。”陈奕福说。
除了情感,还有责任。陈奕福是第三代移民,他的爷爷在1900年左右来到新加坡,父亲也在新加坡出生长大。代代传承下,陈奕福更加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新生代移民不仅仅是要学习简单的华文,还需要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发展面貌。”
这也是他近日坚持准备春节活动的原因之一。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成立于1986年1月27日,截至目前会员团体超过235个。该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肩负着带动华人社会、推展华族文化事业、发扬其优良传统的使命。
从去年7月开始,陈奕福就已经在担心春节活动是否要继续办下去,而经多方协调后,一致认为要尽可能地举行,但也必须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
“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不间断地筹备。活动形式、范围等需要根据疫情的进展情况来调整。”陈奕福说,往年晚会研究怎么把人群聚集起来,今年则是研究怎么把人群分散。
如若顺利,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的春节活动将在除夕前一天举行。“我们真的很希望可以把这个活动继续办下去,同时把风险降到最低,一同迎接一个新开始。”
陈奕福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疫情常态化趋势下,人们必须要学会和疫情共处,无论是企业运作还是日常生活,都要最大程度地去寻找适应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极为关键,这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