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姜慧梓)2020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于1月18日揭晓。在同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疫情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且好于预期,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0年,我国GDP达到101.6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三驾马车”中,出口规模远超预期创下历史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消费恢复不及预期,年内未能“回正”。

站上2021,“十四五”规划开始落地,“新发展格局”序幕已启,一系列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中国经济回归前景明朗,但仍有问题待解。

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的动力在哪里?低基数前提下出现的高增长如何反映中国经济真实水平?全球疫情留给中国的“窗口期”还有多久?疫苗会否带来全球经济复苏的拐点?

“十四五”开局年,中国经济前景如何?

初步核算,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宁吉喆表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疫情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且好于预期,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谈到2021年的经济形势,宁吉喆表示,支撑经济稳定恢复的有利因素较多,我国经济有基础也有条件延续稳健复苏态势。虽然当前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较大,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而且正在显现。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需要继续努力。

考虑到2020年GDP增速(2.3%)较低,业界普遍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速或将达到8%以上。

植信投资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三重深层因素将支撑中国经济稳步复苏。首先,十四五规划开局,将释放明显的政策红利以保证五年规划顺利开头。其次,2021年我国将迎来新一轮库存周期,由“被动去库”迈向“主动补库”,届时量价齐升带动企业盈利改善,预计该轮周期将持续7-17个月。此外,2021年美元大概率走弱,弱美元下全球贸易通常会趋于扩张,推动全球经济回暖。

“经验显示,五年规划的第一年通常GDP增速是不低的,比如十三五规划第一年的2016年,GDP增速达到6.8%。”连平表示。

“三驾马车”两正一负,谁将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复苏?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确立,将带动内外需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回归正轨。

外需方面,2020年我国出口表现明显好于预期,出口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据经合组织数据,2020年底,中国出口商品占全球份额可能超过20%,比近3年的平均水平上升6个多百分点。

连平认为,随着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和RCEP签署生效,中国进出口整体环境可能边际改善。考虑到2020年基数“前低后高”,2021年出口或将呈现“先扬后稳”的走势,进口总体呈现较快修复态势。尽管如此,明年仍然存在病毒变异以及疫苗效果不及预期等风险因素,或对全球复苏以及供给能力恢复造成一定影响。

内需方面,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从三大投资领域来看,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成为稳定投资引擎的主动力,分别增长7.0%和0.9%,制造业恢复相对缓慢,投资下降2.2%。

不过,业界普遍预测,2021年的投资可能转向,制造业投资将成新引擎。连平分析,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分别排在了明年重点任务的前两位,表明制造业在2021年的重要地位。

特别是高技术产业,2020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连平认为,2021年,高新技术投资将成为拉动制造业投资甚或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动力,也将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在全年国民经济数据中,消费是唯一仍然为负的指标。虽然从2020年二季度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持续恢复,但增速低于市场预期,消费远未恢复至正常水平。202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萎缩3.9%。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认为,“双循环”短期仍然要靠出口,2021年出口将是支撑国内经济复苏的首位因素。长期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挖掘内需潜力将起到关键作用。

消费修复不及预期,“双循环”如何破题?

作为全年数据中唯一仍然为负的指标,消费成为发布会上提及次数最多的话题,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疫情之下消费的恢复不及预期。

宁吉喆表示,从全年看消费仍然是负增长,但是三四季度已经转正,特别是四季度增速达到了4.6%,已经开始接近前几年的正常水平。其中,12月份略有一些波动,主要是受到部分地区疫情反弹的影响。

对2021年的消费形势,宁吉喆表示,从大势来看,大部分地方生产生活正常运转,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总体可控。我国消费在生产供给不断增强的同时,能够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业界和学界则普遍预测,2021年消费有望加快恢复。同时要看到,作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扩大消费仍然面临着就业、收入等问题需要破解。

连平认为,收入增长是促进消费的首要因素。2020年二季度以来,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修复,并在三季度实现累计同比增速转正,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随之回稳。预计2021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会进一步提高。同时,就业改善也会增加收入并提振消费信心。

余淼杰建议,一方面,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在后疫情时代平稳发展,从而保住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减税降费,使税后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他表示,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最艰难的时刻,2021年国内消费有望加快修复,并且内需的增长或许不太需要消费券等刺激手段的助推,而是通过内在动力来实现。

“内在动力”从何而来?宁吉喆在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有14亿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内需市场,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是明显的,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将拉动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广阔的国内市场都是我们发展的立足之地和回旋空间。”宁吉喆说。

如何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回到常态水平?

业界对于2021年超过8%的增速预期是以2020年较低的增长率作为基数,是疫情下的一次“非正常”的高增速。中国经济好不好该以何为参照?如何判断经济是否回到常态化水平?

余淼杰认为,剔除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应该保持在5.5%-6%的增速水平,2020年GDP同比增长2.3%,2021年如果达到8%以上,那么两年复合平均增长速度基本符合上述区间。

财信研究院在其近期发布的宏观策略报告中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并将央行2019年发布的《中国潜在产出的综合测算及其政策含义》中“2021年国内潜在经济增速水平在5.7%左右”作为参考标准,若两年平均增速高于或略低于潜在经济增速,均可视为经济已恢复至常态水平。

连平也认为,剔除掉低基数效应后,经济增速能否达到疫前常态水平才是判断经济好与不好的关键。总的来说,目前已经比较接近潜在的增长水平。当然,具体到个别指标,有的好一些,有的像消费则还是差一点。

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会保持怎样的增速?

连平认为,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背后暗含着对经济增速的定量目标。

他分析,201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定义的发达经济体人均GDP平均为4.6万美元,中等偏下水平的地区人均GDP在1.7-3万美元之间。2019年,我国人均GDP约1万美元,若要求2035年人均GDP翻一番达到2万美元,则未来15年GDP增速平均需保持在5%左右。

新冠疫苗会否带来全球经济复苏拐点?

疫苗为遏制全球疫情带来曙光。传染病领域权威专家张文宏曾发表观点,如果拜登疫苗接种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在5000万人接种疫苗后,剩余美国民众接种意愿在50%左右,那么在2021年6月底-7月初会出现疫情拐点;如果剩余民众接种意愿只有25%,则拐点很可能要到2021年的秋季。

伴随着全球疫情拐点而来的,是全球经济复苏的拐点。连平认为,疫情拐点到来会使得各国政府逐步放松防控措施,复工复产陆续展开。再考虑到拜登执政后,恢复经济成为其首要任务,各项刺激政策陆续出台,美国经济可能由弱复苏转为中强度复苏,从而带动世界经济逐步回归疫情前水平。

他据此预计,2021年世界经济运行可能于年中后期出现复苏态势,并进入较为稳定的整体性复苏阶段。考虑到2020年一二季度世界经济低基数影响,2021年同期世界经济增长可能出现“先高后低”的数值。

值得注意的是,疫苗接种在不同国家之间进展的不均衡性将导致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平衡。

连平认为,除中国外的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恢复情况不容乐观。尽管复苏可能推进,但2021年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或许都无法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连平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对疫情时可动用的医疗和财政资源较为有限,巴西、印度等疫苗订购数量严重不足,导致疫苗接种时间和普及率不如发达国家,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可能出现分化和不均衡。

财信研究院在其发布的报告中还指出,各国支持实体经济复苏的财政扩张空间差异较大,也是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差异的原因之一。根据IMF评估结果,在下行情景下,疫情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负面冲击要大于发达经济体,到2023年的影响仍有发达经济体的近2倍。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陈思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