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2020年,我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经历了去年的极端压力测试,今年有能力、有条件巩固经济稳定恢复态势,实现“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日前亮相。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意味着什么?面对全球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我国今年能否巩固经济稳定恢复态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春节假日供应又将如何保障?19日,国家发改委举行2021年首场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关切。

  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是我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2020年,我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

  “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撑更加坚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韧性和回旋余地进一步增强。”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严鹏程说。

  面对疫情冲击,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及时果断、科学精准地出台了一揽子对冲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稳定恢复,也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升级不动摇,结构优化不停步。去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比整体规上工业快4.3个百分点、3.8个百分点,居家办公、远程问诊、在线教育等行业实现快速扩张。

  “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风险挑战的情况下,我们没有走粗放发展和重复建设的老路,而是牢牢把住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顺势而为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逆势发展,引导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严鹏程说。

  助企纾困力度大,市场活力得激发。去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通过“实打实”的让利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年新设市场主体2500万户左右,实现了逆势大幅增长。

  深化改革破梗阻,供需循环更畅通。去年,针对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过程中遇到的循环“梗阻”,在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注重需求侧管理,有效改善了经济循环。2020年12月,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4%,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从前两个月的大幅下降38.3%回升至前11个月的增长2.4%。

  中欧班列增势足,互利共赢得赞誉。2020年,面对疫情严重冲击,中欧班列发挥国际铁路联运独特优势,全年开行12406列,同比增长50%,是2016年开行量的7.3倍。截至去年底,中欧班列通达21个国家的92个城市,较上年同期增长67%。特别是西安、义乌、武汉等地创新开行了中欧班列“防疫物资专列”,得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新型城镇化步子稳,民生改善得实惠。2020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超过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城镇化领域改革红利和政策效应加快显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说。

  有能力、有条件巩固经济稳定恢复态势,宏观政策不会出现“急转弯”

  去年的成就极不平凡,而今年我国经济运行环境还面临不确定性。特别是当前一些地方出现新的聚集性疫情,会否影响到我国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的势态?

  “总的来看,今年经济发展有挑战也有支撑。”在严鹏程看来,由于全球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持续存在。要适应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科学防控和精准防控,千方百计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效。“特别是经历了去年的极端压力测试,我们认为今年有能力、有条件巩固经济稳定恢复态势,实现‘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大国经济有韧性,国内需求有空间。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了100万亿元,这意味着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更大的回旋余地;广大市场主体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探索积累了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所在。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内需空间广阔。

  创新驱动增动力,改革开放激活力。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持续推进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坚决破除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各种壁垒,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声音认为,2020年实施的宏观政策在今年要全面退坡甚至是退出。对此,严鹏程解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我们将兼顾当前和长远、统筹宏观和微观,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确保经济稳定恢复态势,不会出现‘政策悬崖’。”严鹏程说。

  一方面,今年的宏观政策会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实际需要相匹配,不会出现“急转弯”。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按照“六稳”“六保”的要求,根据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做好政策进退之间的平衡,应对好各种不确定性。特别是考虑到一些微观市场主体还将经历一段恢复期,一些中小微企业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不仅需要宏观政策,更需要改革创新。去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影响,我国加大了宏观政策对冲力度,特别是出台了一些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这对稳定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看到,有些临时性、救急性的政策不能作为‘长久之计’,随着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还是要在常态化政策环境下,更多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也为未来应对更加复杂局面留出政策空间。”严鹏程说。

  春节期间加强储备调节,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民生问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确保春节假日期间供应足、物价稳?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袁达表示,春节即将来临,为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应、价格不出现大幅上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响,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着力做好4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监测预警。密切跟踪粮油肉菜蛋果奶等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及时进行预判预警,及时采取有力有效措施。

  二是保障市场供应。督促各地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针对肉类、蔬菜等重点品种,切实组织好生产供应,推动本地自给率较低的城市积极对接外地货源、提前签订合同。组织做好生产调度、物流运输和终端销售等各环节工作,保障重要民生商品运输通畅,充分利用好平价商店等渠道,确保全链条畅通运行。

  三是加强储备调节。结合市场形势,把握好时机、力度,及时投放各类储备特别是中央冻猪肉储备,确保春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总体稳定,不出现断档脱销和集中抢购等情况。

  四是兜住民生底线。针对疫情、寒冷天气等突发事件,制定或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做到有备无患。认真执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及时启动、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放一次性补贴,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0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