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秀中
[
《纲要》提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创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公布。《纲要》提出,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600405,股吧)。
《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成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比肩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而且“一极一源”的定位也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崛起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何以被定性为重要增长极,又将如何实现?
为何成为第四极
近两年来,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位是逐步深化的。
2020年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指出此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2020年10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纲要》时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比其他区域,经济体量较小,为何要成为全国一极?”四川省决咨委宏观经济组副组长、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丁任重向第一财经表示,川渝两地经济体量前几年还没有东北三省高,现在超过了东北三省。川渝两省份2020年GDP为7.3万亿元,占比全国7.3%,但是,京津冀和大湾区GDP全国占比都超过了10%,长三角都超过了20%。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向第一财经表示,就经济体量而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不足以成为全国经济的一极。但是,一个经济圈对全国的影响,经济规模、整体实力是一个基础,更多看重的是在国家战略上的定位。
陈耀表示,成渝地区处于内陆纵深腹地的核心,在历史上就有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作用,现在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西部大开发以来需要一个大的发展引擎,四川在西部经济总量最大,重庆是唯一西部直辖市,因此其地位没有可以替代的。
另外,他还表示,从新一轮对外开放来看,成渝地区是西向开放的桥头堡,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是连接“一带”和“一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连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成渝地区战略地位突出。
《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调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为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重大机遇。
尤其是新形势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成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丁任重表示,成渝地区成为全国能源、装备、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五大基地和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实际上,近20年来,成渝地区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常住人口规模、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
2016年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显示,2014年,成渝城市群常住人口9094万人,GDP为3.76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6.65%和5.49%。《纲要》显示,2019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9600万人,GDP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6.9%和6.3%。
在这样的背景下,丁任重表示,以前成渝地区不好称为全国一极或者全国第四极,但是现在可以这样定位,经济实力有了一定基础,又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陈耀也表示,现在全国“两带四圈”的区域发展战略中,成渝地区将被打造成为中国第四极。
如何打造第四极
《纲要》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到2025年,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到2035年,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
其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关键。《纲要》提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聚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装备、工业机器人、仪器仪表、数控机床、摩托车等领域,培育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重庆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此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电子信息和汽车这两大产业,川渝两地都有相当的基础,都是各自的支柱产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甚至创新链上都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
目前,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具有了世界影响力,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每10部手机,就有一个来自重庆;全球70%的iPad和近20%的笔记本电脑产自成都。《成都日报》报道称,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目前达到全球规模的1/3。
今年召开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讨论了川渝联合编制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
这为川渝共同打造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制定了路线图。方案提出,到2025年,川渝两地汽车产业产量达到300万辆、产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带动产业本地配套率大幅提高,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实施路径上,特别强调要求创新驱动,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纲要》提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创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国家已经批复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深圳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此次《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纲要》提出,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性产品开发,在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集中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引导地方、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系列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发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引领作用,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强化开放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支撑成渝全域高水平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