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普惠金融,首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金融排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系主任何平在近日举行的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围绕普惠金融这一话题作了发言。
在何平看来,要了解普惠金融该怎么做,首先就要了解为什么会产生金融排斥。金融排斥指的是人们在获得主流金融服务时受到约束的现象,目前全球大概有20亿人无法获得传统金融服务。从需求侧来讲,缺少必要的信用背书、担保和抵押是主要原因,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还面临比较严重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从供给侧来讲,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务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收益一般无法覆盖成本。从微观层面来讲,市场不完备是主要原因。从宏观层面来讲,则主要因为社会资本分配不均,但这不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另一个主要矛盾是资本和劳动回报不对等,也会加剧金融排斥。
何平表示,资本的高回报必然提升资金成本。同时,对于低收入人群或者小微企业创业者来说,由于缺少资产、担保或抵押,劳动回报是其主要信用支撑。而劳动的低回报事实上削弱了低收入或者低财富人群的信用支撑。
在总结了美国的关系银行、日本农协、孟加拉乡村银行等案例后,何平表示,现有模式已经为普惠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从供给侧来讲,就是平衡成本和收益。目前大部分普惠金融或者小额贷款基本上都是以高净息差来提高收益,但这会降低普惠金融的效益。此外,和非银机构合作,以及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也能够降低普惠金融成本。
那么,从宏观层面如何解决金融排斥?何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普惠金融领域进行公私合营或许是一条可行路径。公私合营可以撬动更多的私有资本进入普惠金融领域,充分发挥私有资本的配置效率。同时,公共资本的公益性可以降低资金成本,而不需要人为压低私有资本回报,能够保障私有资本的足够激励。
何平认为,单纯依靠市场行为,无法解决普惠金融或者金融排斥产生的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但公共资本从事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也同样重要。他建议,通过三次分配等手段来保障公共资本的可持续性。
“资本本身的逐利性带来了金融排斥,加剧了社会不公平。我认为我们必须给私有资本足够的激励来解决普惠金融的效率问题,但公共资本的参与是私有资本参与普惠金融的关键。”何平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