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全球经济正在走上复苏之路,但持续演变的疫情和疫苗普及程度的不同使得各国复苏步伐加剧分化。此外,动荡的地缘政治、全球产业链受阻、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的转向预期,也给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带来风险与挑战。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着深刻变革,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世界银行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放缓至3.8%。
从国内来看,率先复苏的中国经济也正迎接着重重挑战。短期来看,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要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平稳运行面临很多挑战。从长远看,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理性稳步推进“双碳”目标的落地,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11月27日至28日,在《财经》年会2022:预测与战略上,多位政商学界人士围绕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探寻经济复苏新动力展开了探讨。
一个“黑天鹅”与三个“灰犀牛”
“我认为现在世界经济恐怕有一个‘黑天鹅’、三个‘灰犀牛’。”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本次会议上具体谈道,“黑天鹅”指疫情,较难预测,同时也在不断变异,不能掉以轻心。三个“灰犀牛”则指债务衰退、产业链重新布局及低碳。对债务衰退,李稻葵分析,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全球范围内国债水平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上升了18%。“这个增幅是建立在原本已经较高的债务基础上。”他强调,无论疫情是否会继续延续,如此高债务总是存在隐患。对于产业链重新布局,他认为,疫情缓解后,发达国家会想方设法让部分产业链回到国内,进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产生通胀压力,其负面影响也可能外溢到许多国家。低碳指替代传统能源的新技术、储能技术目前尚不成熟,短期内推动低碳会带来成本上升。
对此,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也认为,全球疫情不断反复、大宗初级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制造业的冲击、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等问题,将构成今后一段时间的压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则表示,诸多特殊不可抗力因素下,2021年经济恢复情况不如预期。例如,疫情超预期不断反复、包括水灾等灾害多发,以及久违的能源危机等。但他同时表示,中国的政策层面还有很大弹性空间。“我们的措施上没打到‘天花板’,下没打到‘地板’,仍有很大空间,这就是常说的有韧性、有弹性、有空间。面对各种各样形势时,‘弹药库’里的‘弹药’比其他国家多很多,这是保证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体制机制条件。”他进一步预计,2022年宏观经济政策会比较积极,全年的增长是“前低后高”。
培育新市场 寻找新动能
在李稻葵看来,面对上述“黑天鹅”与“灰犀牛”挑战,需要在处理好旧有增长模式遗留下问题的同时,按照新发展理念打造新的增长点,转变增长方式。他分析认为,需要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培育新市场,让市场发挥作用,并建议通过碳税等方式推动市场更好发挥作用,推动低碳市场建设。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也在发言中提到了碳中和目标下宏观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有利于新动能的挖掘,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有利于释放1.5亿个大中小微和个体工商户的活力。他表示,当前,能源结构、通信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基于此,应采取更积极的宏观政策,将释放出来的融资空间配置到新动能的关键领域、节点行业,如碳中和、中小企业、新基建、人力资本投资等。“我们为未来中国经济的生产网络中的节点行业、新动能的涌现做投资,这种投资一旦以市场化的方式配置,将有利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整体价值的提高。”刘俏说。
全球供应链背景下的制造业突围
在本次会议上,疫情冲击对于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也是关键议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表示:“我国过去两年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出口拉动,但这在一定意义上是临时性的,因为我国疫情控制住了,其他国家没有控制住。”
而下一步,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将如何应对全球供应链的变局?对此,贝恩投资私募股权(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竺稼建议,中国要提高竞争力,在可能失去原有优势的情况下做到通过新技术的使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此外,他谈到,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或需要10年至20年时间,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并主导全球供应链的重塑。竺稼强调,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要主动退出高能耗、低技术、多劳动力、少创新的行业,积极参与到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企业,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式,加强制造能力的弹性和韧性。
同样聚焦强化供应链,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名誉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朱森第提出了6个字:补、强、优、实、新、转。具体来看,“补”是产业链、供应链当中关键环节要补;“强”是把其中的薄弱环节增强;“优”是指产业结构、空间布局要优化,资源消耗要降低,效率效益要提升;“实”是夯实产业基础;“新”是指产业链供应链要现代化,不断融合新的技术,探索新的模式,实现新的理念;“转”是要加快转型,加快优化升级。
“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数字化转型是进入这个时代城门的钥匙,也是锤炼产业链强韧性的重要路径和手段。”朱森第表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着力点要从产品的数字化入手,由产品的数字化带动企业设计研发、生产加工、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再带动企业整个管理、营销的数字化,然后与新的技术融合,使企业变成一个数字化的企业。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则提出要关注智能制造设备领域。他表示,智能制造设备需要互联互通,国外的控制系统是个黑箱,涉及到工业信息安全问题。“我们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掌握了一些核心的技术,后续将在数控机床领域向高精深发展。”他提出,目前,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控结合的领域,国内外还处在同一条起跑线,这将是未来创新发展、助中国制造换道超车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