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同比涨幅持平,PPI环比由降转升,显示输入性通胀压力或在抬升。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2月份全国CPI和PPI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0.9%,涨幅与上月相同;PPI同比上涨8.8%,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两者环比涨幅则均有所扩大,其中PPI环比由上月的-0.2%升至0.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CPI涨幅主要由春节等季节性因素决定,而PPI环比回升,则需引起高度重视。在确保供应链稳定、能源和大宗商品供给能力巩固等方面,要进一步多措并举,积极增加国内生产,同时通过调节储备等方式稳定价格。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日前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市场空间大,政策工具箱丰富,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生猪产能充足,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裕,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物价平稳运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3%左右的CPI年度预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核心CPI涨幅回落

  在春节因素和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等共同影响下,2月CPI环比涨幅略有扩大,同比涨幅总体平稳。

  从同比看,CPI上涨0.9%,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9%,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76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42.5%,降幅比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鲜果、食用植物油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6.6%、6.4%和4.9%,涨幅均有回落。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受春节影响,生活、服饰、食品、交运、娱乐等需求上涨,价格抬升,叠加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CPI止住下跌趋势;但猪肉价格仍在下行通道,对CPI形成拖累。

  农业农村部近日在河南召开生猪企业座谈会时表示,春节后猪肉进入消费淡季,能繁母猪存栏量尽管已回调到绿色合理区域,但生猪出栏仍惯性增长,生猪价格处于下行通道,加之大宗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猪粮比价已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今后两个月价格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2月份,非食品价格上涨2.1%,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68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3.1%,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3.9%和26.3%,涨幅比上月均有扩大。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李超分析,2月局部地区疫情扩散,多地旅游景区暂停开放、线下消费受到一定冲击,不利于核心CPI修复。生活、服饰、食品、娱乐、交通等需求因春节效应有所回暖,但整体涨价力度弱于季节性。

  关于接下来的CPI走势,交通银行(601328)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认为,当前猪肉价格仍处于下跌阶段,CPI短期可能低位震荡。随着疫情逐渐好转,终端消费需求将修复和改善,未来有望促进CPI企稳回升。但由于终端消费需求难以显著走强,CPI短期低位震荡之后的回升幅度将较为有限,整体物价较为温和。

  PPI环比由降转升

  受原油、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月PPI环比在连续两个月下降之后再度上涨,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5%。

  从同比看,PPI上涨8.8%,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4%,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9%,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据测算,在2月份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8.4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4个百分点。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部分抵消了去年的高基数效应,2月份PPI同比回落速度整体偏慢。

  伍超明分析,保供稳价和“运动式减碳”纠偏将驱动国内定价商品价格重回均衡,国际大宗商品将重新主导PPI新涨价因素。预计受翘尾因素逐月回落影响,PPI整体仍将延续回落走势,但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带来的新涨价因素,将减缓其回落速度并抬升全年PPI中枢,预计3月PPI约增长7.8%,全年呈“前高后低”走势。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认为,后期国内主导的煤炭、钢铁价格涨幅整体上会处于下行通道,但短期内国际原油及部分有色金属价格涨幅将显著扩大。由此,3月PPI不排除短期拐头向上的可能。未来一段时间乌克兰局势及美欧对俄能源出口限制将影响中国PPI走势。

  国君宏观则认为,海外大宗商品涨价引起的输入性通胀对国内物价影响有限,不会改变CPI和PPI运行趋势。但需警惕极端情形下,输入性通胀将增加CPI个别月破3%的概率和幅度,以及PPI在二季度出现反弹的风险。

  张立群表示,PPI环比涨幅扩大,需高度重视。一方面,要看到输入性通胀因素影响,比如像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和现在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有重要关系。目前国内的供给能力还是很强的,只要充分释放能源和重化工业的产能,将为稳定价格提供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外部影响也不是长期的,由于一些特殊因素导致的短期波动,特别是像期货等一些金融资金炒作的因素,也可以综合施策。

  张立群认为,总体来看,在经济进一步全面回暖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由此带来的对中下游企业特别对小微企业的成本压力还是可控的。

  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引发通胀担忧

  近期,乌克兰局势导致市场避险情绪迅速升温,以能源为首的大宗商品价格再次上涨,美国等宣布将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引发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忧。加上发达国家宽松政策退出等多重因素影响,未来通胀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

  俄罗斯、乌克兰是原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重要出口国。机构分析,乌克兰局势将加剧能源供需矛盾,进一步推高能源价格,这将导致全球通胀水平进一步上行,也将增加我国相应的进口成本,延缓我国PPI高位回落的速度。

  对供应冲击的忧虑同时扰乱了农产品(000061)、原材料市场,铜、铝等价格都创下历史新高,镍价更是遭遇逼空的极端行情。市场人士表示,相关影响会延伸至多个产业供应链,将体现在能源、半导体、电动车、农业、海运和空运等行业。俄乌在部分商品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市场份额,例如氖气(70%)、钯(37%)、天然气(17%)、小麦(13%)、石油(12%)和镍(9%)。这意味着两国在上游行业扮演着关键角色,对全球中下游行业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特别是能源、科技、农业和运输等行业。

  此外,黑色商品价格也现抬头迹象。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撰文称,尽管“运动式减碳”难再现、发改委保供稳价措施屡屡出台,但国内对重启基建、地产,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预期升温,供需错配下部分黑色系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有抬头迹象。年初至2月末,南华工业品指数涨幅约11.4%;主要黑色商品中,动力煤、焦煤、焦炭、螺纹钢等黑色系商品期货活跃合约分别上涨了14.2%、16.8%、11.6%和8.4%。

  钟正生表示,目前,国内外动力煤价格倒挂,很大程度上抑制着进口供给。且海外煤价与油气价格高度联动,截至3月7日收盘,原油价格突破120美元/桶关口,带动国内动力煤期货价格上涨至919元/吨。海外能源价格波动影响之下,国内“保供稳价”政策任重而道远。

  胡祖才强调,粮食、能源、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事关民生福祉、工农业生产、宏观经济大盘,价格稳则民心稳、市场有序、经济平稳。今年将坚持底线思维,综合施策、精准调控,全力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做好重要矿产品保供稳价,并加强市场监管,兜牢民生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