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煦

“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能否有实质性的进展,是衡量东北振兴是否有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

东北,中国北方仓廪,共和国工业摇篮,寄托着新一轮振兴的光荣与梦想。振兴东北,关乎天下乐安,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东北全面振兴多次把脉开方,辨证施治。如今,前所未有的机遇摆在东北面前。东北,正闯关夺隘,蹄疾步稳。

当前东北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导致部分人才、科技项目,甚至是企业整体外流。“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能否有实质性的进展,是衡量东北振兴是否有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

2021年9月13日,国务院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的批复正式公布。批复强调,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要深化改革开放,强化政策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实施一批对东北全面振兴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改革举措,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有关专家表示,国务院批复为东北地区发展乃至东北亚区域合作带来重大利好。东北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变化,要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市场有效”“政府有为”是关键

“东北曾经是‘共和国长子’,为什么这些年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是开放性不够,发展要素封闭,缺乏资源的整合和流动性。”辽宁省委一位官员曾这样表示。

黑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草场一望无际……“黄金时代”的东北地区,生产的粮食供给全国各地,工业产品输送大江南北。

“东北地区最辉煌的时期,物质产品生产量与供应量最高年份可以占全国生产总量的70%—80%,最低年份也能达到全国生产总量的50%。可以说,那时全国经济运行都要依靠东北的资源与产品维持。”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赵儒煜如是说。

今日的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渐趋衰落,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凸显,人口大量外流。振兴东北,屡次提上中央决策层议事日程。

2022年1月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主持召开东北振兴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要持续抓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东北全面振兴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建立东北振兴重点工作月度协调推进机制,加强系统上下联动,细化任务分工,推动重大政策、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落地落实。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布局建设了一大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企业。改革开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传统支柱产业竞争力减弱、部分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日渐凸显。

黑龙江省大庆市与石油工业融为一体,大庆油田保障着数十万名市民的生活;依托鞍山铁矿石建起的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凭借一个企业撑起一座城市的兴旺;辽宁省阜新市,“左手”采煤,“右手”发电……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中,资源型产业和重工业始终占据着较大比重。

2003年至2012年,东北三省GDP占全国比重维持在9%左右,但2013年以来,占比逐渐下降,2018年至2020年稳定在5%左右,与1978年13.21%的占比相比,差距很大。

如何重新释放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应当取得哪些新突破?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夏德仁分析,当前东北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缺乏积极性与创造性,抑制了创新资源在东北地区发挥作用。

夏德仁认为,“十四五”期间,东北地区,一是需要完成国企国资改革,彻底消化和解决长期遗留下来的国有企业的矛盾和问题;二是毫不动摇地支持非公有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决心解决好东北的投资环境问题。其中,政府的改革是主要矛盾,要把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处理好,使经济焕发出内在活力和动力。

在他看来,“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能否有实质性的进展,是衡量东北振兴是否有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以辽宁为例,一是可以通过合并重组等手段做大做强优势传统产业,使其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二是要充分利用辽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较为发达的优势,加大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力度,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

赵儒煜认为,当前东北地区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迟滞。东北地区未来产业发展不应过多依赖矿产等资源基础。“一方面,全社会都在向可持续、节省资源的方向发展,矿产等资源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正处于越来越边缘、占比越来越小的位置,东北地区自身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困境;另一方面,资源型产业利润低,东北地区即使在对全国矿产资源供给占总需求量70%—80%的时期,GDP也只占全国GDP的25%,原因就是矿产等资源是低价产品,只有深加工才能产生附加价值。”

也有专家表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质增效要从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升其关键零件和核心基础工业的研发制造水平,提高传统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和以石油、煤炭等为原材料的资源型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于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加速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特色农产品(000061)、高端石墨精深加工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促进相关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动发展。”

“振兴东北,核心是要紧跟市场需求,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如果不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将只能停留在为其他地区先进制造业生产加工基础材料的‘边边角角’中。这不是领先性发展,而是在全国各地都已经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背景下的跟随性发展。长此以往,东北地区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上述专家称。

用行动把优化营商环境落到实处

“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是东北经济的沉疴痼疾,创新创业不活跃亟待破题。对此,沈阳市浑南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浑南区为了打造创新创业企业成长沃土,不断提升和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空间;吸引人才,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升整体生态产业链和创新创业土壤,不断营造创新创业“小气候”。

长期以来,开放度低、开放进程滞后是东北地区的另一个突出短板。东北三省位于东北亚地区核心地带,扩大东北对外开放,将对深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辽宁既沿海、又沿边,区位优势明显。借助辽洽会这一平台,辽宁力推东北亚经贸合作,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日本、韩国的优秀企业带着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远道而来。

“辽宁是工业大省,有雄厚的工业历史基础。在东北振兴的大背景下,辽宁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我们对辽宁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合作充满信心。”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赵炳弟说。

黑龙江、吉林也是沿边开放大省。2019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哈尔滨、黑河、绥芬河3个片区。与此同时,着眼“丝路吉林”大通道建设,面向东、南、西、北,实施“3631”工程,吉林正畅通国际通道。

辽洽会、自贸试验区、“丝路吉林”大通道,让东北再度与世界相约。东北正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增强对外开放的主动性,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东北不断在审批事项上做“减法”,在网上审批上做“加法”,越来越多的审批事项实现了不见面或只见一次面。其中,辽宁省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已达到100%;在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上,全省一般性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2天内,大连市、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等地区压缩到半天。

哈尔滨市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东北各地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感觉是在竞赛。“一些政策发布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还会到企业来对接,就怕企业不知道、用不好。”

作为东北振兴的排头兵,吉林省近年来表现颇为亮眼。2020年吉林GDP增长2.4%,在东北区域大幅领先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列全国第四,工业增加值排全国第二。2021年,吉林6.6%的经济增速位居东北三省之首。省会长春2021年全年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大关,达到7103.12亿,是东部省份中为数不多的“强省会”。

营商环境过了关,投资必过山海关。吉林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吕海强表示,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目前吉林全省100项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最普遍的工程建设,自立项到审批由以往200个工作日压缩至80个工作日,近日还将压缩至13个工作日。

从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情况看,吉林省参评城市多项指标获得满分,长春获评营商环境提升最快的十个城市之一,营商环境便利度提升20分以上,政府采购和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两项指标进入全国80个参评城市前20名行列。

2021年5月13日,由国家发改委主办的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在苏州市召开,长春市受邀出席会议并作经验介绍。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肖渭明表示,将进一步支持东北地区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企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开放合作新高地、集聚各类人才,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外部政策环境。

肖渭明说,国家发改委支持东北地区实施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确保外资企业平等享受各种支持政策,支持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改,以合资方式新设市场主体。

高水平开放 辽洽会、自贸试验区、“丝路吉林”大通道,让东北再度与世界相约。东北正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增强对外开放的主动性,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图片/TOCHONG

用产业留住人

自2003年中央启动东北振兴以来,国家已陆续出台几十项东北振兴政策,东北地区发展基础逐渐稳固,但仍面临挑战,特别是在经济增长动力和人口问题上。

从2017年到2019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GDP增速一直低于全国平均增速,2020年,东三省只有吉林省以2.4%的增速超过全国增速0.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经济总量的全国占比也在下降。2012年至2018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减少137万,以年轻人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才居多。

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建设银行(601939)原董事长王洪章认为:“东北三省的经济总量并不大,如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延伸重工业价值链条,经济发展空间是比较大的。加上综合因素,经济增长速度应高于发达地区或者和发达地区基本同速。但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说明,当前东北经济发展仍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东北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面临很多历史包袱,包括体制、资源枯竭、老工业结构等,很难在一朝一夕改变。

与此同时,“十四五”时期以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面临增速换挡,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上轮经济高速增长期中,东北在融入我国市场分工体系、参与到全球市场上相对不足,未能实现经济规模与全国的同步增长,而高质量发展对区域提出的市场能力要求更高,东北要实现新动能集聚规模、找准内生增长路径的挑战仍然不小。

接下来东北振兴需要有新突破的关键点位包括:承担“五大安全”的国家责任,加快推进“四项改革”,构建“三个开放布局”,农业现代化、生态保护、产业结构均衡发展,吸引人才和国内区域合作。

事实上,东北三省高校数量多,集聚着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应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加快创新驱动。

哈尔滨安宇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拥有黑龙江省认定的数字化(智能)示范车间,生产飞机关键零部件。8000平方米的车间里,30余台数控机床按电脑设计的程序自行工作,现场只有极少数工人巡检设备。

安宇迪是近年来东北大力发展“数智化”的缩影。制造能力是东北最大的存量优势之一,东北培育新动能的同时,更要对存量优势深入挖掘利用。黑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浩进说,数字化、智能化是东北振兴的一个巨大变量,要把东北较强的工业基础转化为竞争优势,打造“数智化”的制造业“新大脑”是关键突破口。

当前,“数智化”正成为东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头戏。2019年黑龙江印发《数字龙江发展规划2019—2025》,提出2025年初步建成“数字龙江”。2020年辽宁发布《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目标是2025年数字经济占辽宁GDP比重达45%。

人才是“第一资源”。但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比10年前减少1101万人。其中,东北流出人员呈现高素质人口比重高的情况,管理层、生产线骨干、技术人员等外流较多。黑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曲文勇说,人才流出比单纯人口数量上流失对东北的影响更大,这将从根本上打击东北在产业结构转型中的主动性和竞争力。

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对此感受最深,经济实力、薪酬待遇、地域气候的差距等是人才流失主因。一家央企技术骨干透露,他所在的企业设计处负责人、研究所所长都被高薪挖走。有一次设备招标,7家南方投标企业派来的技术负责人都是他的昔日同事。另一家东北企业被评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后,来挖人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时直接到企业大门口“堵人”。

多位专家不约而同把产业选为引人留人的第一要素。他们建议,当前产业链条化和集群化发展仍是东北的短板,与发达地区差距大,东北各地应围绕打造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发力,构建留企留人的产业环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十四五”时期东北全面振兴,要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塑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对高端要素吸引力,增强东北制造业竞争优势,释放发展潜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3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