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中信证券(600030)首席经济学家)
6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全国6月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45%,均与上月持平。本次LPR报价未进行下调,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原因。
第一,6月货币政策操作保持谨慎,银行负债成本边际回升,LPR下调阻力较大。4月份以来央行实施了降准、加快上缴结存利润、推动了存款利率报价机制改革,同时推创设了支持科技创新、普惠养老等方面的再贷款,但进入6月后,货币政策操作进入了暂时的空窗期。一方面6月公开市场维持每天1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MLF等额平价续作,中短期流动性操作谨慎;另一方面除加快上缴结存利润和推动再贷款等政策落地外,并无其他增量政策。本月缺乏MLF降息指导,且6月上中旬1年期同业存单收益率中枢较5月有所上行,显示银行负债成本边际回升,因此银行进一步调降LPR动力不足。
第二,“因城施策”下多地松绑房地产政策,后续5年期以上LPR报价仍有下调空间。5月MLF未降息,而5年期LPR单边下调15BPs,配合下调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引导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支持首套刚需等合理住房需求。今年稳增长、宽信用进程被3、4月份局部城市疫情所打断,在失业率走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走低的背景下,居民加杠杆购房意愿下降,体现在4、5月份金融数据中居民中长贷需求疲弱上。今年2月,合肥、重庆、赣州打响“因城施策”第一枪,随后全国各地陆续推出降低首付比、压降房贷利率加点、提高公积金提取额度、解除限售限购等房地产宽松政策。随着局部疫情缓解,6月份5年期以上LPR报价维持不变,前期房地产宽松政策效果尚待观察。目前房地产行业销售、拿地、投资仍然疲软,后续房地产领域货币金融政策仍有宽松空间,5年期以上LPR报价仍有下降空间。
第三,降成本、宽信用目标下,LPR下调阻力更小,后续仍有政策空间。今年两会提出的降成本与宽信用目标下,总量型宽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仍然很高。一方面,疫情超预期冲击打断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并衍生了产业链重塑、失业率高增、企业预期不稳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企业有效融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失业率上升叠加收入下降,居民部门加杠杆意愿下降乃至主动去杠杆。实现宽信用目标必须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刺激融资需求回升,因此在后续的经济修复过程中总量型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非常关键。然而在“内外兼顾”的要求下,MLF降息受制于今年美联储的激进加息,而LPR通过压缩和MLF息差以实现实质性降息的阻力更小,更具有可行性,1年和5年以上LPR均有政策空间。
展望后续经济复苏,我们认为将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稳增长政策出台和全面复工。5月国常会出台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并加强落实稳住经济大盘。6月以来,疫情形势大幅好转,在复工复产提速推进下5月各项数据均较4月明显回升。
第二步,三季度政策落地生效,经济向潜在水平回归。在疫情压力逐渐缓释的假设下,稳增长政策的效果预计将在三季度突出体现。财政方面,退税压力消退,财政支出提速,基建投资也将迎来年内高点。货币层面,三季度大概率是社融增速的高点,货币政策效果将逐步由宽货币传导至宽信用。预计工业生产将率先反弹,消费、服务业、地产销售等也会进入见底回升的过程。
第三步,四季度经济增速将达到全年高点。一揽子政策在三季度的实施将改善经济循环,预计四季度工业保持平稳,消费、服务业逐渐回升至趋势水平,地产投资开始反弹,同时也大概率是财政支出的高点。预计经济增速在四季度达到全年高点。但相对不确定的因素是出口,美国和欧洲的“滞胀”特征越来越明显,海外需求收缩的前瞻信号已经出现。
展望后续货币政策,核心目标仍然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和内外平衡,多点散发疫情对经济基本面形成短期冲击之外,加大了宏观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不同于2020年,后续货币政策预计将从落实前期出台的抗疫纾困货币金融政策,逐步切换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宽信用,整体呈现总量+结构并举的特征。为了补充流动性缺口,年内预计仍然有0.5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同时为了避免流动性陷阱,降准大概率在年中或年末。在今年“降成本”的目标下,实质性降息仍有必要。在兼顾内外均衡的目标下,后续降成本或通过引导LPR下调来实现。此外,后续结构性工具或仍有新设或新增额度的可能,但大方向是政策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