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劲松。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五年来,北京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四成。北京将努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坚持数字赋能产业、城市、生活,打造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针对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发展等热点话题,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劲松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下半年,北京市经信局将加快智慧城市规划落地,统筹做好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谈数字经济

北京引领数字贸易和消费新趋势

新京报: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如何?

张劲松:2021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占全市GDP比重40.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8918.1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市GDP比重22.1%。

今年第一季度,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3873.6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GDP的比重41.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7%,占数字经济比重接近60%。

新京报:北京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如何应用?

张劲松:北京实施大数据行动计划,累计汇聚56个市级部门349亿余条数据,支撑领导疫情防控、社会信用、一网通办等市区155项重点业务应用。

高标准建设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率先实现全国首个新型交易模式、交易系统、交易合约、交易场景、交易生态的落地,建成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交易平台,成立全国首个国际数据交易联盟,培育专业数据中介服务机构。

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培育新兴产业。近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设企业年均增加1万家,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8060家。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3万件,占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比重54.2%。

北京数字消费蓬勃发展,引领数字贸易和消费新趋势。创建全国首批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21个项目入选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培育15家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在无感支付、沉浸式体验、AR购物等消费新模式上领先全国。

新京报:《北京市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行动方案》《北京市数字消费能级提升工作方案》等文件近期发布,未来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还有哪些重点工作?

张劲松:今年下半年,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发力,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加快智慧城市规划落地,统筹做好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城市管廊,全面推进水、电、气、热等表具智能化改造。推进新一代数字集群专网、高可靠低时延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和边缘算力体系建设。支持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开放高效的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开放共享、交易流通和跨境流动。形成以数据专区、大数据交易所、数据跨境三轮驱动的数据要素开放流通平台。

持续推进6大标杆工程建设,谋划互联网3.0等新标杆工程,推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们还将完善数字经济标杆制度体系,加快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建立完善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数字金融等细分领域创新政策,研究制定数据要素市场化政策保障。

谈智慧城市

北京通APP累计提供服务2亿次

新京报:2021年是北京市开展智慧城市2.0建设的“元年”,去年市经信局是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的?

张劲松:我们把握“统”这个智慧城市2.0阶段最鲜明的特征,从规划、界面、共性基础设施、数据、管理等多方面开展统筹集约建设。围绕“用”这个智慧城市的痛点,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总牵引,推动区块链、AI等新技术的应用,推进流程再造、标准化建设。扭住“产”这个智慧城市的牛鼻子,推进感知、人文、环保等重点产业稳步发展,万亿智慧城市产业生态得到全面激活。

新京报:北京打造“京通”“京办”“京智”三个智慧终端,它们发挥了什么作用?

张劲松:去年“三京”终端加速推进。“京通”上线多项便民服务,推出长者专版,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申领服务,完成“出生一件事”办理;电子证照服务支撑东城、西城200家酒店“无证”办理入住;推出婚育、中高考、企业服务专区,实现针对特定人群的定向服务。截至目前,北京通APP月活用户约300万,接入服务事项总数量为4511项,累计提供服务2亿次。

“京办”是面向全市政务工作场景,覆盖市、区、街、居四级的统一基础协同办公平台,是政务办公的统一入口,聚焦实现政务场景中上传下达更畅通、业务应用协同更高效。“京办”自今年四月开始推广,已覆盖全市“16+1”区,65个市级部门,注册人数超过33万。在“京办”应用体系基础上,结合防疫工作实际,进一步搭建了全市防疫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自上而下”市、区、街、居四级涉疫数据贯通。

“京智”已为49个部门开通服务,辅助支撑领导决策。截至2021年12月底,已接入459个信息系统、772类数据和3893个城市运行监测指标,已为49个部门、149个用户开通用户服务,累计上线14个支撑领导决策专题应用,为疫苗接种指挥调度等提供强有力支撑。

新京报: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有哪些应用场景?尤其是为百姓带来便利的场景?

张劲松:我们率先激发AI在政务领域服务效能。市政务服务局采用AI技术进行提升,北京12345已实现AI人工智能技术在分类标签智能推荐、市民来电智能提示、相同及相似诉求智能受理以及小产权房和商改住智能标签等场景的运用,同时实现了语音转写、知识跟随等功能。

北京人文领域智慧化改造已全面推进。举例来说,市公园管理中心研究探索公园5G创新应用场景落地试点,通过安装北京健康宝融合查验终端、提供北京健康宝代查服务,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数字鸿沟”问题。

区级智慧城市建设百花齐放。比如通州区建成智慧城市大脑,开展城市副中心“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建设工程。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北京建设完成了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信用数据依托市大数据平台统一归集共享的新机制,并将信用数据归集质量、信用承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实施情况纳入智慧城市月报季评考核指标。目前已归集了53个部门的1838项近9亿条信用数据,向“信用中国”网站全量报送“双公示”信息155万条,数据合规率提高到99%。依托“北京通”APP开通了面向社会的企业和个人公共信用报告查询服务,累计查询量近4.5万次。——张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