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眼观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郑月明:解决新材料“卡脖子”难题必须靠创新

(付玉梅)“新材料是中国发展高端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不过,我国新材料中的高端材料还面临着产能不足和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大部分依赖进口,这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谈到,在应对新材料“卡脖子”问题上,必须要依靠创新,提升发展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 受访者供图

在新材料行业深耕十几年,郑月明坦言危机感一直很强。“做新材料相对风险较高,现在‘拿来主义’不可行了,基本上高端技术都变成了非卖品,这就倒逼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而新材料行业又具备研发投入大、投资周期长、应用门槛高的特点,所以企业必须要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研发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压力。”他感慨道。

郑月明强调,对新材料企业来说,在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下,谁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谁可以提供高质量供给,谁就能获得更长足的发展。“如何创新发展走出一条高端化、差异化路线,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命题。”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郑月明认为这对行业来说是莫大(博客,微博)的鼓舞。但对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的中国新材料产业而言,短板依然明显。“相比于发达国家新材料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来看,中国新材料企业的研发投入仍然偏低,其次,成果转化机制和创新机制等还不太健全,制约着创新的动力。”郑月明表示。

作为中国科学院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理事长,郑月明也在致力于推动行业机制的完善。他认为,未来不仅要在加大研发投入,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功”上下功夫,还应继续朝着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的方向努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畅通应用、推广、落地等链条。

“为了加快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我们联合了科研院所、高校、咨询管理机构、基金公司等构建资源平台,重点瞄准新材料‘卡脖子’领域来做一些技术成果转化,还成立了一个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团队。这个团队里的人既要懂技术,也要懂应用,更要懂如何转化,满足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郑月明向中新经纬客户端介绍,他也计划将公司发展成一个新材料平台型公司,并与其它企业共同搭建创新圈和生态链体系,推动上下游协同创新,围绕着某一项或者几项重大领域来攻克。

“现在是形成新材料行业稳定的供应链、产业链和协同创新体系的关键时期,里面大有文章可做。”郑月明介绍,公司也将重点在先进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材料“卡脖子”领域进行投资和布局。

而谈到对国家政策层面的期待,郑月明则认为新材料企业目前能享受到的政策支持已经很多,更重要的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从我刚刚提到的三个维度来说,国家要在研发、转化、应用层面进行支持,加大对关键材料技术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扶持力度。不过总体而言,我目前感觉到国家的扶持力度已经很大,政策环境也非常有利于新材料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如何把钱用好、用到位才是最关键的。”

此外,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包括新能源材料等在内的新材料行业迎来更大发展空间。据有关机构测算,风能、太阳能(000591,股吧)在一次能源需求中的比例,将由2019年不到5%增长到2050年的40%左右,新能源材料迎来巨大需求。

郑月明进一步举例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加速了新能源材料产业的发展;光伏产业的暴发式增长,将使EVA光伏胶膜料供不应求;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给氢能、锂电等新能源电池材料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再比如,“限塑令”的出台,促进了可降解材料产业的发展,未来十年有望达到千亿级的产业规模。“我们将从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寻找新的机遇和动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