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段时间,不少地方兴起“后备厢经济”。每逢夜幕降临,一辆辆私家车整齐停靠在商圈、写字楼外的空地上,车主们在精心装饰的后备厢里摆上鲜花、首饰、美食等消费品供市民选购,琳琅满目的“后备厢集市”吸引着市民的目光。

“后备厢经济”让城市多了些“烟火气”

后备箱集市与汽车文化、咖啡美食、夜生活、露营经济联系紧密,有一定的潮流文化属性,年轻人干这个不觉得跌份儿,反而觉得很时髦;做得好可日入2000多元,没有房租成本,有车就能干,看起来像是门好生意。摊主们埋头进货、销售或者亲手制作食品,顶着大太阳卖货七八个小时,算得上灵活就业的积极分子。【详细】

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后备厢摊位,既是城市的一道新风景,也是拓展消费场景、提振消费活力的“微创新”。它是年轻人的潮玩集市,让疫情下原本疏远的社交距离缩短了许多。【详细】

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这一经营模式有着极强的流动性,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商品质量问题等消费纠纷,消费者很可能会面临“找不到人”或“无处说理”的维权困境——有的不良商家可能趁机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或商品,占道经营也会影响交通秩序或公共卫生状况,等等。【详细】

目前,集市主办方大多只要求摊主提供健康证明、身份证复印件、联系方式等,彼此之间并无强约束;有些“野摊儿”连组织者也没有,在路边、公园甚至郊区随机出摊。真要出了什么问题,摊主开着车走了,消费者连个讨说法的人都找不到。【详细】

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

对新生的“后备箱经济”,可以多一些包容,但对后备箱市集的无序,不能放任自流。既然是利用汽车后备箱来推销商品,就应该有明确的“限行”规则。“后备箱经济”的发展方向,更不可背离城市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不可轧上市场规则的“限行区”。【详细】

“后备厢经济”不是法外之地,针对这一经营模式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关方面应增强预见性,打好监管服务提前量,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服务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让商家与消费者都能更好地享受其释放的红利。【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

V视角:

@球球:“后备箱经济”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城市“夜经济”。

@一江春水:占道经营、噪音扰民、垃圾处理等,给市容市貌与城市运行带来了挑战。

@小新奇:既不能“一刀切”盲目取缔,也不能“一甩手”放任自流。

@天热:优化“放管服”的步子向前多走一点,消费者权益保障就能再多一分。

@多喝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做好配套服务。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后备箱摊位,就像刚被打开的“盲盒”一样,让人感受到新鲜消费体验带来的“烟火气”和“新潮味”。当然,在“后备厢经济”发展与城市治理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各地管理者的智慧。对新生事物,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就会让城市更有“温度”。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