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刘瀚琳)12月1日,国新办就生态扶贫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表示,目前我国通过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和定点扶贫县脱贫摘帽,全面完成生态扶贫各项目标任务,助力2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贫困地区林草资源优势得到逐步显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新闻发言人黄采艺给出一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60亿人次,平均每年游客量15亿人次,年增长率15%。2018年,通过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5万户、147.5万人,受益人数占贫困人口的9%,年户均增收5500元。

从具体增收方式来看,伴随前述产业发展,通过就业、开展个体经营、发展种植养殖以及通过租赁、入股经营等形式实现增收的贫困人口占比分别达18%、12%、65%和3%,年户均增收分别达到6162元、4547元、2394元和4072元。

不过,业内关于如何保护和开发森林旅游资源也存在讨论。重庆南川区林木良种场韦小芳指出,虽然近两年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不断上升,但也暴露诸多不足,包括欠缺健全的管理体制、森林旅游产品存在问题、景区开发设施问题和文化内涵不足等。未来可继续着眼于建立健全制度、加大投资完善设施,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发挥可靠指导价值。

旅游扶贫外,因地制宜的生态保护也是助力人口脱贫的“重头戏”。据国家林草局扶贫办主任闫振介绍,当前我国累计选聘的生态护林员人数在世界脱贫史上少有。“生态护林员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最基础的队伍,是第一道屏障。最大优势是能够帮助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

2016年,国家林草局会同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了110.2万名生态护林员,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同时新增林草资源管护面积近9亿亩。

在此后四年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护林员资金201亿元。四川、云南、重庆等地进行了政策配套,部分区县为生态护林员购买了保险、服装和巡护设备等。“三区三州”作为我国贫困程度最深、难度最大、任务最艰巨的地区,在“十三五”期间,通过扩大生态护林员选聘规模,选聘生态护林员23.8万人。

闫振表示,未来还将在管护责任、管护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强精细化管理,加强信息化管理;除看林互草外,还将发挥护林员的多种功能。

此外,在国土绿化扶贫方面,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共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2.3万个,吸纳160多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在通过生态产业扶贫方面,以油茶为例,全国油茶产业带动近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推进定点帮扶县脱贫摘帽方面,贵州荔波县和独山县、广西龙胜县和罗城县4个定点县已相继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