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青岛市旗帜鲜明地把“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摆到了今后五年打造“六个城市”总体布局的首位,把“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摆在十项重点工作的首位,凸显了这座城市对实体经济的重视。

正所谓:“一技之长,能动天下”。实体经济的振兴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支撑,产业和技能人才应该是相辅相成、相融共生的关系。近年来,青岛提出打造工匠之城,正是为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

随着国家高度重视大国工匠与技能人才培养,受益于政策推动、产业需求、市场牵引、以赛促学等利好因素,优质技工教育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青岛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00后”技能人才以一技之长练就“筑城工匠”。

10年练成国企女首席

10年前是孙日新从青岛市技师学院2012届电气技师班毕业的日子,10年后,她已经成长为山东港口青岛港(601298)大港分公司设备主管,维修电工和装卸机械电器修理工的“双料高级技师”,先后获得山东省第20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水运系统“齐鲁工匠”、青岛市“十大最美家庭”、青岛市“十佳新时代最美劳动者”、青岛市“三八红旗手”、青岛市第22届“最美职工职业道德建设者”等称号。

回望2008年,孙日新依然对她的职业选择没有后悔。2008年夏天,面对500多分的高考成绩,孙日新在填报志愿时却有点犯难。听亲戚说,全球金融危机令大学生就业变得困难,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因为有一技之长,却成为用人单位追逐的对象。“与其与别人一起去挤大学这个‘独木桥’,等四年之后还是要为找工作而奔波,还不如现在就选择学一门技术呢。”孙日新决定选择青岛市技师学院,学一门真正的技术。

在校期间,孙日新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她在学习上非常刻苦,是全班同学的旗帜和表率,门门功课都是优秀,每年都拿一等奖学金。“我都叫她‘拼命三郎’,”班主任邱黎介绍说,“就拿她在参加青岛市十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来说,从备赛到大赛结束整整4个月,孙日新从来没有午休过,中午只给自己20分钟的吃饭时间,吃晚饭赶紧回到实训楼去练习,晚上,不到熄灯时间不回宿舍,就凭着这股子干劲儿,她拿全市状元是必然的。”

经学院推荐,孙日新毕业后进入青岛港,成为了一名一线维修工。她全身心地扑在维修工作上,钻车底,爬设备,一脸灰、一身油是家常便饭。一个冬天的晚上,孙日新接到通知,现场的设备出现故障需要马上修复,她二话没说,立马到了现场,投入到抢修工作中,戴上头灯、躺在修车滑板上,钻进车底仔细检查,用了40多分钟排除了故障。同事们纷纷夸她:“小孙,了不起!”“小孙,多亏了你,不愧是咱们的女专家!”那一刻,那种付出之后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让孙日新扎根一线、当一名海港女工匠的决心更加坚定。

工作10多年来,孙日新始终扎根一线维修岗位,保障了公司180多台流动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她坚持“用心干、用脑干、创新干”,带领团队累计完成技改项目100多项,节约成本100多万元。同时,她还编写培训教材、制作教学课件,完成2000多人次的专题培训,带出技师、高级工25人。孙日新被青岛港集团评为“工人先锋”,还被聘为集团“年度首席技师”,是全港唯一一名来自一线的女首席技师。

产教融合成就98%就业率

孙日新的故事在青岛市技师学院并非个例。青岛市技师学院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结束了他们的学习生涯,怀揣着技能成才的梦想,开启了各自的职业旅途。有的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奋斗,已经成长为响当当的“大国工匠”,如郭锐、张合礼、李文龙等;有的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已经在业内崭露头角、小有所成。

学院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安勇进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从事高速动车组电气工程制造工作,因为认真负责,技术过硬,他很快被选拔参与过诸多新车型的试制,并且为新造动车组在优化线路和电磁兼容性方面提出诸多精益提案,逐渐成长为央企技术“大拿”。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高峰军就职于青岛华奥汽车维修有限公司,担任维修技工,2018年自主创立“青岛驰奥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于凤昊就职青岛宝宁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担任宝马摩托车、宝马汽车售后服务技师;多媒体专业毕业生宋仁杰担任青岛航天信息(600271)有限公司(央企)技术总监;3D 打印专业毕业生张瑞就职于获金(青岛)电影制作有限公司,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参加过《镇魂》《楚乔传》《将军在上》《香蜜沉沉烬如霜》等多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

近年来,青岛市技师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省、市产教融合政策,建设区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设订单班、冠名班,实现了学生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目前,学院已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一汽大众、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地铁集团、青岛城运控股集团、青岛水务集团、青岛能源集团等300余家央企、名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满意率始终在98%以上。

技能人才总量达117.6万人

“截至目前,青岛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达117.6万人,已经成为全市人才总量中的重要的支撑和载体。其中高技能人才29.6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25.2%。”青岛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传华介绍说。近年来,青岛市不断增加政府补贴性培训职业工种范围,加大现代海洋、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政策供给,推进企业职工培训政策有效实施,优化企业新录用岗位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金蓝领培训等企业职工培训系列政策,在工作中突出重点产业急需和企业技能需求,提供技能人才培训政策支撑。青岛市持续推进技术人才技术攻关、技术革新项目,近三年以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项目562个,带徒传艺2.5万人,节能创效近8亿元。

青岛市发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推动全市技工院校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定向人才培养,为城市产业发展定向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比如一些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和全市技工院校合作培养的地铁班、海尔班等;深化产教学融合,指导青岛市技师学院等院校优化专业设置,向现代海洋、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倾斜,培养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加快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进程,进一步扩大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范围、人员范围、职业(工种)范围,建立起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多通道”机制,拓展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空间。

直面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高技能领军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青岛将探索技术工人长效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激励方式,促进技能工人收入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同时,加大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技能领军人才奖励力度,对全职引进和自主培养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最高给予60万元至2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柔性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单位,在合同期内每人每年给予最高20万元的薪酬补贴,经过努力,力争“十四五”末,青岛市引进和培养的“国字号”高层次技能领军人才180人以上。

绘制技能人才蓝图,铸就城市美好未来。预计“十四五”末期,青岛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3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将达到35万人以上,技工院校学籍注册人数不少于5万人,技能人才集聚效果初步显现,为青岛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